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與大家相聚在北京,共同出席由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環境、發展與人權:現代化進程中的綠色低碳發展”國際研討會,交流探討最近全球綠色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世界人權治理的一系列現實問題。首先,我謹代表中共中央宣傳部向研討會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向遠道而來的各國朋友和嘉賓致以誠摯的歡迎!
今天是中國的第二個全國生態日。也就在19年前的今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先生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考察,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對人類文明高度負責的高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上個月,海內外廣泛關注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統部署,提出了300多項重要的改革舉措,向世界發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最強音,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更加廣闊光明的前景,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按照全會的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進一步擘畫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的藍圖,描繪了美麗中國更新更美的新的畫卷。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建設現代化的基本要義,反映了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也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世界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而且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人民享有清潔、美麗、安全的人居環境、權益,日益成為各國人民的基本人權和全球人權治理的重要內容,借此機會,我談三點感受,與大家交流。
第一,踐行人民至上,以更多綠色福祉提升人權保障水平。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生態環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廣袤的中華大地天更藍、水更綠,山更清,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了86.8%,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當中又四分之一來自中國,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續的綠色福祉。如果今天的嘉賓十幾年前來過北京,那大家可以對比一下,當時的北京天的藍度,空氣質量、PM2.5值跟今天相比是怎樣一種變化。會前主辦方組織參會外賓赴浙江、內蒙古等地考察參訪,相信有助于大家更好的感知美麗中國建設和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基于資源壓力大、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的現實國情,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仍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當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等全球環境挑戰日益嚴峻。聯合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30多億人受到生態環境退化的影響。人既是發展的手段,又是發展的目的,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晴雨表”。各國的國情千差萬別,現代化道路各具特色,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民,守護好綠水青山、藍天凈土,保障好公眾的生存權、發展權和健康權、環境權等基本權利,讓人們在優美生態環境中享受更加美好生活。
第二,推動綠色轉型,以高質量發展同筑人權保障之基。發展是實現人權的關鍵,綠色低碳是最可持續的發展。中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科學把握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十多年來,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6.8%,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接近一半在中國,全球新能源汽車一半以上行駛在中國大地,綠色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
創新激發活力,科技賦能人權保障。綠色低碳發展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中國將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發力,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改革開放書寫著中國與世界“雙向奔赴”的精彩故事。中國將積極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同各國一道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推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斷為世界人權事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在綠色科技領域,建“小院高墻”、推“脫鉤斷鏈”損人不利己,只有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才能實現各國人民共享綠色發展的成果。
第三,堅持命運與共,以綠色國際合作共創人類美好未來。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中國在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同時,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展現了負責任大國擔當。中國作出鄭重承諾,只用30年這一全球歷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在世界綠色產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中國持續豐富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綠色產品供給,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通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等渠道,帶動其他國家共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
環球同此涼熱,人類休戚與共。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再次警示我們各國利益息息相關,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當前,人類正處于應對氣候危機、避免全球災難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歷史十字路口,一些國家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炒作新能源產品“產能過剩”等論調,將氣候問題政治化、工具化,無疑將拖累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步伐,損害全人類共同利益。我們呼吁各國堅定選擇團結合作,摒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氣候治理體系,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我們的子孫后代。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有著“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智慧。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愿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國際社會攜手努力,協調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共同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征程,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譜寫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預祝本次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