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 由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23·中德人權發展論壇”31日在京舉行。來自中德兩國的專家學者圍繞“國際發展合作與人權保障”展開研討交流。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左鋒在致辭中表示,發展是實現人權的關鍵,國際發展合作對促進世界人權事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左鋒認為,中國堅持人民至上,造福廣大民眾,堅持胸懷天下,縮小南北差距,堅持國際法治,維護多邊主義,積極推進國際發展合作,其理念與實踐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鮮明體現著當代中國關于促進和保護人權的基本主張。
德國前司法部長格梅林認為,各國人權觀雖有差異,但促進全人類共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她呼吁在平等交流中求同存異、互學互鑒,從而形成共識,并不斷將其轉化為促進國際人權保障、完善全球人權治理的具體舉措。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付子堂從“以發展促進人權,破解全球發展難題”“以安全守護人權,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以合作推進人權,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等維度,闡釋了中國既著眼于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又致力于全人類共同福祉的人權實踐。
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亞洲、東南歐、拉美總司司長克里斯蒂娜·托茨克結合德國對兒童等弱勢群體權利的保護及相關保障措施監督實施情況,提出在全球人權治理中,應充分考慮和照顧弱勢群體特殊處境和需求,努力“不讓一個人掉隊”。
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李翊認為,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已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識。聚焦推動國際抗疫合作、為世界減貧作出貢獻、積極開展緊急人道主義救援、引領南南合作等方面,李翊全面介紹了我國在新時代以國際發展合作推進人權治理的巨大成就。
德國國際合作機構三方國際發展合作負責人本杰明·伯爾茨表示,聯合國2015年9月通過了以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核心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8年來盡管多項目標已取得積極進展,但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新冠疫情持續影響等因素阻礙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程,因此更需要開展國際合作,同舟共濟致力于目標達成。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執行院長胡必亮結合自身研究領域表示,共建“一帶一路”為國際發展合作注入了新動能,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對共建國家消除貧困、改善基礎設施、促進綠色發展和數字經濟發展、推動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