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6日電 (曾玥)“1996年,我從老家山東坐綠皮火車去西安上大學需要24個小時。但是現在,高鐵只需要6個多小時。”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忠夏以此為例指出,“‘以發展促人權’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是每一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得到的。而‘一帶一路’倡議,正是通過帶動共建國家的發展來改善民生、消除貧困、促進就業,發展人權。”
日前,2023·中國一中亞人權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專家學者共話“‘一帶一路’與人權發展”。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指出,21世紀以來,國際形勢急劇變化,國際競爭進入新的領域。“一方面,傳統安全領域的對抗依舊難以消除。另一方面,從傳統的軍事、政治,到太空、網絡、規則、話語權之爭,新的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挑戰日益增多。”孫壯志認為,在此背景下,“各國需要加強合作,找到有效的應對方式,提升現有多邊機制和框架的質量,確立新的合作原則,以便共同應對來自傳統領域之外的現實威脅。”
基于此,孫壯志表示,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再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這一系列理念體現了以和平性、實踐性、開放性、繼承性為特征的中國智慧,是前所未有的理念創新,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發展是實現人權的根本途徑,”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李云龍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本質上是發展倡議,一舉解決基礎設施和對外經貿這兩個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推動發展權的實現。”
哈薩克斯坦總統戰略研究所亞洲研究部首席專家阿麗亞·穆薩別科娃在發言中列舉了中哈兩國在基礎設施建設、經貿合作與投資等方面取得的碩果:2022年,中哈兩國鐵路貨運量達2300萬噸,同比增長20%;同年,中哈貨物貿易總額311.7億美元,同比增長23.6%。中國穩居哈薩克斯坦第二大貿易伙伴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國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地位。
“我們深切感謝‘一帶一路’倡議對中亞國家發展作出的貢獻。‘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了全球范圍內的合作,釋放了中小國家的經濟潛力,有效應對內部與外部挑戰,并關注氣候變化等問題,為所有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包容、安全的世界典范。”穆薩別科娃說。
“從被貧窮困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在過去的100年里走過了一條令人難以置信的歷史道路。”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戰略研究所研究員舍拉迪爾·巴克特古洛夫表示,中國在促進和保護人權方面取得了歷史性進展,并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巴克特古洛夫認為,來自中亞國家和中國的研究人員需要凝聚合力,根據各國國情發展出與之相適應的人權概念。
而面對國際社會的雜音,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唐穎俠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工商業與人權”為題,從頂層設計、法律、政策、行業實踐四個方面予以回應。其中,唐穎俠特別指出,“促進工商業在對外經貿合作、投資中,遵循《聯合國工商業與人權指導原則》,實施人權盡責,履行尊重和促進人權的社會責任”寫入《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這標志著中國在人權政策中納入了聯合國標準,為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實施人權盡責提供了全面的指導。”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同中亞國家進行人權合作、發展合作的平臺和契機。”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教授王理萬表示,要以發展促人權、以和平促人權、以反恐促人權、以科技促人權,助力中國和中亞國家共同探索一條可持續的減貧之路、發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