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張素)中德建交50周年之際,“2022•中德人權發展論壇”12月1日以線上方式舉行。中德兩國專家學者圍繞“突發事件應對中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的平衡”主題展開研討。
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共同主辦。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左鋒在致辭中表示,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的交織影響,中德作為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大國,更需要彼此尊重、對話協商、務實合作,共同探求全球性問題解決之道,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多貢獻。中德人權發展論壇是兩國交流合作的組成部分,發揮好這一平臺在促進中德友好中的建設性作用,更具現實意義。
左鋒說,如何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是各國人權保障面臨的共同挑戰。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交流研討各自應對挑戰、保障人權的做法和經驗,有助于促進中德在人權領域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也彰顯了民間交流對服務中德兩國關系發展的獨特作用。
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賽巧對此有著相同看法,他還介紹了德國聯邦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防疫措施。德國前司法部長格梅林在發言中表示,面對突發事件,國家有保護公民生命、維護衛生系統正常運行的義務。
“研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和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相關議題,體現了中德雙方共同關切,也是人權保護和發展領域的重要課題。”中國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司司長陳勝說。他還援引數據指出,2013年至2021年,全國平均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較2000年至2012年的均值分別下降87.2%、87.4%和61.7%。
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院長汪明多次參與應急管理部災害損失核查評估工作。他在發言時說,中國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并在恢復重建中突出可持續發展理念。
會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胡建淼表示,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堅持“比例原則”,并且具有“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科學防控”等特點,官方近期公布的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二十條措施受到防控管理人員和民眾的普遍好評。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介紹了防疫關鍵措施,并表示中方正在努力以最快速度、最小范圍、最小代價控制疫情。
德國前聯邦憲法法院法官邁克爾•埃克伯特、德國疾病預防控制專家麗莎•費德勒等專家,分別從法律、醫學等角度闡述如何平衡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
1999年,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與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開啟人權領域交流對話,迄今已共同舉辦12屆中德人權研討會和4屆中德人權發展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