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與德國艾伯特基金會12月1日通過線上舉行中德人權研討會,主題是“突發事件應對中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的平衡”,與會人士德方包括法官、議員、醫生、前政府官員,中方包括專業研究機構的多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等。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左鋒在開幕致辭中引用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的一句名言,“理論所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實踐將為你解決”。左鋒指出,中德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制度不同,在一些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甚至有分歧,這是很正常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1999年,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與德國艾伯特基金會開啟了人權領域交流對話,迄今已共同舉辦12屆中德人權研討會和4屆中德人權發展論壇,為增進兩國在人權領域的相互理解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屆論壇聚焦如何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
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司司長陳勝介紹,中國堅持以防為主、預防第一的思想,建立完善風險防控體系,2013年到2021年中國平均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重,較2000年-2012年均值分別下降87.2%、87.4%和61.7%,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在全國范圍完成6大類22種災害致災信息、27種承災體信息調查,開展針對性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治理。
地震監測方面,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在國家整體推進應急管理體制改革中,組建一支20萬人的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作為“全災種、大應急”綜合救援的主力軍和國家隊。
陳勝表示,希望“中國成果中國經驗”助力更多國家和地區提高自然災害防范應對能力,也愿為中德兩國在人權問題上互學互鑒、共同進步作出貢獻。
針對新冠疫情的綜合防治,德國前司法部長赫塔•多伊普勒•格梅林女士表示,無論是德國還是中國,大家都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國家要保護公民的生命、保護我們衛生系統正常的運行,但同時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她介紹,德國8200萬人口中已經有3600萬人感染過新冠,疫情大概造成了15.8萬人的死亡,死亡數字多于正常年份,新冠帶來的后續影響還不清楚,人們還是有點擔心,眼下德國每周大概要死亡120人,所有這些數據是由科赫研究所每天公布的,現在為止德國的疫情還沒有造成醫療資源的擠兌。
工作在德國防疫第一線的急診醫生麗莎•費德勒在德國非常有名,她曾經出席政府的新聞發布會,號召人們踴躍參加病毒檢測,她積極主張采取更為主動的預防措施應對新冠。她說,德國的數字化不盡如人意,與新冠疫情相關的統計數據特別少。比如,得新冠后遺癥的人有多少,疫苗接種數據等等,“我們這方面需要努力,我們自己覺得數據沒有的話就很難說服別人。”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在研討會中對中國的防疫現狀和決策過程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梁萬年指出:“在國際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可能在防控的策略和具體的措施上是有差異的,除了疫情的因素以外,一個國家的防控理念,什么是放在最優先的位置也是有重要影響的,中國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們進行防控的一個根本的遵循。”
(總臺記者 孔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