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的高山濕地中,棲息著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極危”物種的新疆北鯢。過去,受自然條件變化和人為干擾影響,該物種曾面臨棲息地不斷萎縮、種群數量持續減少的困境。近年來,借助人工繁育、加強監控巡護、科技宣教等手段,新疆北鯢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與恐龍做“鄰居”,在海拔2100-3200米的高山泉水小溪、湖泊淺水處生存和進化了3.5億年的“活化石”新疆北鯢,于1989年在北疆的溫泉縣被重新發現后,由于受自然條件變化和人為干擾等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曾持續減少。
為遏止新疆北鯢野生種群數量持續下降的態勢,1997年,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在溫泉縣成立,并于2017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2014年起,保護區對新疆北鯢棲息地實施了退牧還草還濕,讓牛兒下山、羊兒遠離。此外,建成涵蓋整個保護區的遠程微波視頻監控系統,全天候“執勤”,一旦發現有人擅自進入保護區核心區,及時予以驅離。
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紀曉偉介紹,以往管護員在這里巡邏執法,遠程監控系統上崗之后,降低了執勤的時間成本,基本做到無盲區巡邏。更重要的是,不會驚擾到新疆北鯢。
同時,針對地下水位下降導致的保護區內部分泉眼斷流,當地專門鋪設輸水管道,為日漸萎縮的濕地“解渴”。
為更好保護這些可愛的生靈,2016年,兼具科普、研究、宣傳、教育等功能的新疆北鯢科研宣教中心建成啟用。該中心設有新疆北鯢人工孵化展示室,便于管理人員更加科學地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以及進行子代繁育二代的研究,提高整體保護水平。今年“育兒所”已孵化139尾新疆北鯢,它們將用于保護區棲息地以外的地方,進行遷地保護試驗。
此外,在新疆北鯢科研宣教中心,公眾可以零距離觀察新疆北鯢,了解更多有關它的知識,也避免了人們去保護區參觀從而打擾新疆北鯢。
得益于一系列“科技范兒”十足的呵護手段,目前保護區域內的新疆北鯢種群數量已穩定回升,從2015年的1700尾左右到目前已突破3000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