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頻頻祭出“民主”牌,將世界分為“民主國家”和“威權主義國家”兩大陣營,標榜自己是“民主國家”的世界領袖,企圖借用“民主”招牌占據價值觀制高點,給對手進行政治施壓與經濟制裁。事實上,美式民主不過是一個幌子,美國整個政治構架與政策法律歸根到底是在權勢集團支配下制定的。
權勢主義政治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各個利益集團相互競爭的必然結果。無論持何種政治立場的美國政治學者都公認下述事實:美國政治的運作過程是社會各利益集團之間爭取影響力的持續性斗爭過程,美國的政治體系以利益集團為根基,以利益集團的現實平衡為基礎。在美國,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要想具有政治影響力,必須相互聯合,于是小集團依附大集團,形成以壟斷資本為核心的各類權勢集團。它們之間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利益沖突,這是美式民主之所以既吵吵鬧鬧又相互合作利用的根源所在。控制美國經濟基礎的權勢集團決定美國的政治上層建筑,因此美國政治制度是權勢主義政治制度。
美國權勢集團盤根錯節,存在形式復雜多樣,行為神秘詭詐,常常隱身于社會政治事務之中。傳統產業壟斷資本集團、金融—數字壟斷資本集團、由政府部門與產業部門密切結合而形成的“深層政府”,以及由這些權勢集團交叉而形成的“軍工聯合體”等,共同編織起支配美國政治的權勢集團體系。這個權勢集團體系通過下述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操作,構筑了美式民主的權勢主義政治結構:
其一,權勢集團通過多黨競爭選舉制度和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博弈制度,產生代表其根本利益的權力結構,進而左右政府對重要權力部門的官員任命與政策法律制定。通過政治獻金資助各黨提名的總統、議員、州長和州議員的候選人參加競選,用各種手段爭奪民眾選票,從而將壟斷資本的經濟權力轉化為政治權力,這種被堂而皇之冠以“民主”的做法,事實上是以錢買權的合法腐敗。權勢集團支配選舉的途徑,還有內部的輿論文化交易、監控體系等。而在選舉之后,奉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慣例,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重要部門職位出現空缺,于是權勢集團深度介入其任命過程,導致整個執政機構都是權勢集團之間博弈的產物。這個吵吵鬧鬧的過程外在標榜為“民主”,其實質只是權勢權力暗中的較量,以取得力量與利益的均衡。美國槍殺案件頻發、系統性種族歧視等積弊治理無望,正是權勢集團之間長期博弈的結果。
其二,權勢集團通過政、軍、商、學四界的“旋轉門”形成支配政治運行的“深層政府”。多黨輪流制度以及由權勢集團支配的官員任命制度,形成了一大批從政界、軍界通過“旋轉門”轉入商界、學界的精英人物,這些人物在任期間就與工商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政府機構中也具有廣泛人脈,對政府的運作方式了如指掌,一旦從政府退職,便會受到工商界與智庫界(學界)的高薪聘用。而隨著政黨輪換,這些人隨時可能再入政界軍界。于是,以這些人物為紐帶,壟斷資本與政界、軍界、學界之間編織起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形成了“無形而有實”的影響美國政治的“深層政府”。這種由壟斷資本集團與政界軍界勾結形成的產物,本身也是權勢集團,但受到壟斷資本的權勢集團的支配。
其三,權勢集團通過辦學、設獎、興辦大眾傳媒體系等途徑,培植學術權威,建立學術評價體系,壟斷學界與輿論界的話語權。權勢集團通過上述途徑將符合權勢集團根本利益的價值判斷確立為“政治正確”,對民眾進行精神奴役,進而通過民粹主義煽動社會輿論,形成“寒蟬效應”,壓倒理性聲音。在美國,反華反俄聲浪就是以這種方式成為壓倒一切的“政治正確”口號。當然,不同權勢集團的“政治正確”標準有時也會不同,如對待同性戀等,這些都只是為了迎合其各自目標選民的需要。
其四,權勢集團(特別是軍工復合體)深入國家權力機構內部,建立無孔不入的數字監控體系,監視與扼殺各種反抗力量。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必然導致過剩性危機,而美國在二戰中迅猛發展起來的軍工產業,在二戰結束后自然成為過剩產業部門。為避免危機發生,就要通過不斷發動全球各地戰爭以開辟軍火市場,由此形成了由政界、軍界、軍工產業壟斷資本相聯合的軍工復合體。正如美國學者所說,“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建構植根于軍工復合體的‘戰爭國家’”。這種“戰爭國家”對世界和美國自身的巨大破壞作用,必然會引起美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反對:“軍國主義主導和資本積累的這樣一個體系,難免既創造了外部敵人,也創造了‘內部敵人’——以權力結構來判斷,包含那些反對資本主義和戰爭國家的機構或個人,以及那些被視為具有潛在破壞性的各種力量。因此,‘戰爭國家’自然而然地傾向演變為監控式國家。”為了維護軍工復合體,美國政府建立起遍及全球的監控系統,既深度介入包括大選在內的美國政治,也深度介入各國政治,以制造和控制世界各地的沖突。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國家安全局發布了代號為“梯隊系統”的監控項目,會同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展開活動,攔截經由通信衛星承載的民用通訊。后來又發展了臭名昭著的“棱鏡項目”等。所謂美式民主政治,已墮落為權勢集團通過國家政權統治人民的監控政治。
通過以上路徑,美國權勢集團體系全方位控制了美國政治,形成了無孔不入的權勢主義政治架構。由于權勢集團內部存在權力紛爭,加之權勢集團不得不兼顧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民眾的正常生活,以維系社會秩序,所以引入了所謂民主的形式,通過爭奪民眾選票與政黨之間的相互辯論爭吵形成權勢集團力量的均衡,這就是美國所謂的“民主國家”。可見,美國根本不是其自詡的“民主燈塔”“民主樣板”,美式民主更令“民有、民治、民享”的招牌蒙塵蒙羞。在價值理念和運行機制層面,美式民主早已背離了民主的真實含義,不過是借選舉民主之名施行的以壟斷資本為中心的權勢主義政治。
(作者:魯品越,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財經大學資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