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自古以來,中華文明都特別重視與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和對話。中華文明對外交流的傳統可概括為以下三句話:
“和而不同”:不同的文明也可以求同存異,和睦相處,這是貫穿于各中國文明交流融合整個過程中的文化立場,是中國文化數千年綿延至今而沒有中斷的基因。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為萬物同時生長而不相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而不相違背。在文化方面,它強調的是文化具有多樣性,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在與不同文明交流中,中國文化崇尚禮尚往來,講究知恩圖報,包容大度。
中國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1910-2005)先生把上述中國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傳統總結為三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這是文明互鑒的中國智慧,也是我們中央民族大學的校訓。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傳統和智慧可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 互尊: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是人類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的結晶。國家不分強弱,民族不分大小,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平等,沒有文明和野蠻、先進和落后、優(yōu)等和劣等之分。每一種文明都應該得到尊重和珍惜。所謂“各美其美”就是人們對于自身文化的肯定和認同的同時,也要尊重和包容他者的文化。不應對別國別民族文明持片面、狹隘的認知,尊重他者,擯棄傲慢、偏見和任何形式的文化中心主義是文明互鑒、共同進步的基礎。
二、 互信:
由于所處地理環(huán)境、社會發(fā)展、語言文字和歷史進程的不同,不同文明都有自己不同的價值標準,所以,不同文明之間有差異,甚至存在矛盾也就是自然之事。文明之間的差異就像生物多樣性一樣,是世界的本色。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體會別人的感覺,自己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就是提倡在包容、通達的基礎上,對他者文明保持有基本的信任和理解,這樣任何矛盾和沖突就可以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
除了差異,人類文明也有共同的基礎和目的,如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等。互尊互信是不同國家和民族間,不同文明間交流對話的根本原則。
三、 互賞: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這些共同構成了絢爛多彩的人類文明圖譜。不同文明,就像百花園中不同的花朵,都有其各自的芬芳和美麗,在相互尊重基礎上,學會彼此欣賞,相互包容非常重要,不僅要懂得各自欣賞自己創(chuàng)造的美,還要尊重和欣賞別人創(chuàng)造的美,這就是“美人之美”。比如音樂、舞蹈、服飾等藝術形式,最能引起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人們的心靈共鳴。要做到欣賞和理解其他文明,就必須克服“文化中心主義”和“族群中心主義”。
四、 互鑒:
文明互鑒就是在通過文明的相互理解達至一種相互的合作和共同發(fā)展。當下眾多的全球問題需要以人類的合作來化解和應對,如全球氣候和環(huán)境問題、貧窮問題、新冠疫情等。
文明互鑒也就是美美與共,不同文明都是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值得珍惜和保護。如沿著古絲綢之路,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文明,天文、歷法、醫(yī)藥、人文等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fā)明、農耕業(yè)以及養(yǎng)蠶、陶瓷技術等也由此走向世界。
佛教源于印度,傳入中國后形成了藏傳佛教和禪宗,禪宗又傳入了韓國和日本。筷子最早在中國使用,后來傳到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廣受歡迎。
結束語
文明互鑒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世界歷史的十字路口,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也是解決人類所面臨的一切自然災難和痛苦的根本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