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0)》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27日電 (李京澤)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7日聯合發布《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08至2018年十年間,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呈穩步上升態勢。
報告從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扶貧和文化體育等方面全面描述了中國殘疾人事業總體發展狀況。指出,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由2008年的44.9%提升到2018年的71.5%,十年間提高26.6個百分點,呈現穩步上升發展態勢。
十年間,中國殘疾人生存保障指數由2008年的40.4%提升到2018年的75.9%,提升35.5個百分點,殘疾人生存保障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中國殘疾人發展提升指數由2008年的53.4%提升到2018年的65.3%,提升11.9個百分點,仍需進一步提升;中國殘疾人服務支撐指數由2008年的40.7%提升到2018年的72.3%,提高31.6個百分點,提升幅度較大。
報告還根據中國特殊教育發展現實,對中國融合教育現狀和問題進行系統總結和深入分析。所謂融合教育即以普通教育為主兼顧其他教育方式,為殘疾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
報告對融合教育的總結分析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學段呈現我國融合教育發展狀況。二是從地域角度,不僅包括大陸東、西、南、北、中部地區,還包括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完整表現中國融合教育發展的全貌。
報告認為,殘疾人的社會融合從個人責任向社會責任轉變,強調改變社會環境,而非殘疾本身。隨著特殊教育政策持續推進,普通學校接受殘疾兒童入學,成為政策和法律要求。教師和管理者對殘疾兒童的認識也逐漸發生轉變,以個體內和個體間的差異觀來看待殘疾兒童的特殊性,逐漸接納殘疾兒童的多樣性,并獲得了自身積極轉變的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分析得出,在融合教育中,不僅隨讀生的學業成就、自信心和社會交往能力狀況良好,也對普通學生產生更多積極影響,他們的責任心增強,交往能力提高,能換位思考,自我為中心的現象消減,包容心增強。
此外,國家層面的政策法規也在不斷豐富和細化。比如,創設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對殘疾學生的身體狀況、接受教育能力和適應學校學習生活能力進行評估,提出入學、轉學建議,以及提供咨詢和服務。
報告同時指出,在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的調整與改革上,近五年來,圍繞如何提升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質量,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進行了一系列理論與實踐探索,獲得了寶貴經驗。中國已經開始嘗試運用干預—反應模式(英文簡稱RTI,通過連續評估學生學業和行為表現指導教學的一種系統化模型)來實施全班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