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朱春燕)“當時預計需要半年時間,但只用了三個月,太湖村236戶1153人就完成了搬遷。”江西尋烏縣水源鄉太湖村村支書朱梅芳談到5年前太湖村搬遷時,依然對搬遷過程感到振奮,“村民很支持我們的工作。”
太湖村整村搬遷是典型的生態移民工程。太湖村原址坐落在水源鄉北部,位居東江源頭。2015年,因建設尋烏縣規模最大的單個民生工程太湖水庫的需要,該縣對包括水源鄉太湖村在內的8組村民實行整體移民搬遷。

搬遷到縣城的太湖新村
故土情深。2015年開始做搬遷動員工作,縣鄉村三級工作組工作人員沒少吃村民的閉門羹。“村民有意見,我們就主動去征求意見。”鄉村干部挨家挨戶、一輪又一輪地跟群眾溝通,了解群眾切實需求。“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水源鄉黨委書記鄒文平說,發揚深入唯實作風,《尋烏調查》精神一直貫穿在他們的各項工作中。
太湖村為省定“十二五”重點貧困村,全村30戶136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村民最擔心的是,搬出大山,如何生存?

搬遷前,水源鄉村干部走訪調查村民情況
50多歲的朱梅芳一邊與群眾溝通,一邊為搬遷地選址。他否定了一個個村級和鄉鎮安置點的方案,“要搬就搬到城里去”。在朱梅芳看來,這既是生態移民,同是也是易地扶貧搬遷,搬遷后要讓村民宜居宜業。
最終,尋烏縣委、縣政府通過將太湖新村安置在尋烏縣城的方案。在縣城出口迎賓大道旁,250畝的土地上建起了198棟宅基地房屋和140套套房。
2017年10月13日,太湖新村正式交房。要住哪種戶型,選擇哪個位置,完全由村民自己決定。

太湖新村 劉力鑫 攝
搬遷后,尋烏縣委、縣政府籌建了“學習”、“強國”兩個居委會,實行社區化管理。在太湖新村,記者看到,該村還配套建設了幼兒園、籃球場等、公交車站等公共服務設施,村民還利用一樓店面經營副食店,開辦豆腐加工、制衣作坊等。
何家炎家位于新村的中間位置,一樓打造成了制衣作坊,擺放著成排的縫紉機,“目前已經開了兩個車間,接到訂單就請村民來制作衣服,工作時間靈活”。今年42歲的何家炎說,在家門口開工廠當老板,這是他從未想過的。以前住太湖村,交通不便,沒有增收產業,常年在廣東打工,“那時夢想就是攢錢修繕老家的房子。”
“生活穩定了,搬遷群眾致富的內生動力就激發出來了。”鄒文平說,為了拓寬致富渠道,讓搬遷群眾不僅有產業、能就業,尋烏縣還專門出臺了產業獎補政策,搬遷群眾通過租用山林土地發展產業,政府每人每年發放1000元產業發展補助資金,可連續補助5年。

太湖新村村民何家任家 劉力鑫 攝
村民何家任在自家開副食店的同時,還承包了林地種植柑橘,“再過兩年,就能有收成了”。何家任說,搬遷以前“打工一天有一天的工資”,對于投入資金種植果樹是不敢想的,現在“有了政府的幫扶,就有了信心,日子有了盼頭”。
“在就業方面,我們通過‘移民戶點菜’的方式,進行一對一的培訓,確保有勞動能力的移民戶都能實現就業。”鄒文平說,搬遷后,2019年底太湖村30戶136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

中學生在太湖新村配套的籃球場上打籃球 劉力鑫 攝
搬遷過程中,村民與干部的關系也更加密切了。搬到縣城后,太湖村村民遇到問題,還是會打電話給鄒文平,問他,咋辦?鄒文平說,村民從近鄰變成了“遠房親戚”,親戚有問題了,“再忙,也要幫他們解決”。
太湖村婦聯主席陳鳳英,既是搬遷戶中的一員,也是幫村民解決問題的村干部,在她看來,搬到太湖新村的3年來,村民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比如,剛搬過來的時候,村民們還是像往常一樣在家門口養雞,雞跑來跑去影響往來車輛正常行駛。陳鳳英便見一家上門一家,“與他們聊,讓他們逐漸改變生活習慣。”
“這是新的問題,沒有章法可究。”陳鳳英說,為幫助村民盡快遷出山區融入縣城生活,太湖新村因地施策,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管理機制,推進智慧社區建設。
在摸索中管理,新的經驗正在飛速產生,水泥路鋪到家門口的太湖新村與泥瓦搭建的太湖村不可同日而語。類似的微小改變在尋烏這樣飛速建設的小城實在太多,由此產生的全方位變化正是尋烏的希望所在。
37公里外的太湖村舊址,一灣清水碧波蕩漾。太湖村居民搬遷后,太湖水庫工程于2015年10月28日開工建設,2018年8月竣工,2019年4月15日正式供水。

太湖水庫
該水庫的修建單位,江西贛尋水利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朱曉峰告訴記者,如今,該水庫日供水能力可達5.53萬立方米,年供水能力可達2018萬立方米,能向尋烏縣城鄉提供優質水源,滿足該縣18.77萬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同時,作為東江源頭,該水庫還保障了流經深圳、香港的東江水水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