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馬咀村還是個遠近聞名的“爛桿村”,年人均收入僅700元。近年來,馬咀村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不斷擴大溫室大棚的種植規模,旅游和農產品采摘銷售相互引流,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圖為馬咀村村民在溫室大棚內摘黃瓜。光明網記者 徐皓 攝

馬咀源農業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貧困戶+訂單收購”的模式,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就業增收。在種植售賣過程中,合作社邀請土肥專家進行配方施肥、科學管理,并采取線上線下聯合銷售模式,蔬菜大棚棚均收入4—5萬元,年人均收入2萬余元。由于看到了合作社合作經營的好處,附近的村民們紛紛要求入社。圖為馬咀源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在挑揀黃瓜。 光明網記者 徐皓 攝

馬咀源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注冊人鄭小軍對光明網記者說,“我的蔬菜大棚銷售客戶中有40%都是回頭客,而我維系好客戶最重要的秘訣就是實在,咱就用農家肥,就是羊糞。”圖為馬咀源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注冊人鄭小軍在摘黃瓜。光明網記者 徐皓 攝

今年疫情期間,鄭小軍還開拓了電商銷售渠道,通過直播帶貨。鄭小軍的種植大棚,已從最開始的一座發展到了如今的十八座,他種植的綠色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遠銷到北京等地區,還深受一些影視明星客戶的喜愛。圖為鄭小軍查看手機上的銷售訂單。光明網記者 徐皓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