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9月6日電(王凱豐)舉目遠眺,滿山疊翠。初秋9月,走進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文峰鄉柯樹塘景區,山道蜿蜒回轉,綠樹成蔭披滿山坡。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山體裸露、溝壑縱橫的廢棄礦山開采區。

圖為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文峰鄉柯樹塘景區。新華網發 劉力鑫 攝
“以前我們這里土地荒蕪、寸草不生。因為沒有植被覆蓋,每到雨季,山體滑坡、水土流失的情況就特別嚴重。”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村民謝立新回憶起過去的柯樹塘,感慨頗多。
近年來,贛州市將山水林田湖草等各類自然資源作為有機整體,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整體保護中堅持生態優先。2017年,贛州市被列入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之一,柯樹塘的治理也迎來了轉機。
搭建高壓旋噴樁、打造梯級自然濕地、進行移土布網施肥、人工培植復綠……作為江西省山水林田湖草工程重點項目,尋烏縣先后投資約9.55億元,對文峰鄉石排、柯樹塘和涵水3個片區為核心的露天廢棄礦山實施綜合生態治理修復工程,一段廢棄礦山的“綠色蝶變”故事就此展開。
裸露山體重新復綠、遍地塵土變成滿山疊翠。尋烏縣在實踐中創新總結出 “山上山下”“ 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生態修復模式。經過精心護理修復,截至目前,柯樹塘礦區水土流失量由每年每平方公里359m3降至32.3m3;植被覆蓋率由10.2%提升至95%,植物品種由幾種增至百余種……經過土壤改良,項目區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斷鏈得到逐步修復,昔日的“廢棄礦山”如今呈現出勃勃生機。
“過去常年在外打工補貼家用。自從村里環境治理好后,我便選擇返鄉開始養蜜蜂。”文峰鄉上甲村村民鐘世展如今回到家鄉成為一名養蜂人,目前養殖規模超200桶,年收入達10多萬元。
隨著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如今在尋烏縣,過去的廢棄礦山變身“花果山”,種下油茶、百香果、獼猴桃等經濟作物,越來越多的村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奮發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