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記者 田思悅)臍橙和蜜桔種植是江西省尋烏縣的重點產業,也是當地居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在柑橘類果園發展的鼎盛時期,全縣人均擁有果園面積高達兩畝。然而自2012年起,被稱為“柑橘癌癥”的黃龍病開始肆虐尋烏。針對這種病害,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發現一株挖一株”。尋烏縣果業發展因此遭受嚴重打擊。與此同時,這次危機也給尋烏人敲響了警鐘: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的發展模式并不明智。要脫貧致富、穩健發展,就必須尋求轉型。
打造田園綜合體農產品 從單一到多元
由于氣候原因,尋烏縣南端鄉鎮的果園損失尤為慘重。以素有“江西省南大門”之稱的南橋鎮為例,全鎮果園面積從2012年之前的58000多畝銳減到2016年的50畝以下。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該鎮依托近億元資金扶持,憑借政策和財政支持走出了尋烏縣產業轉型的第一步。
據南橋鎮鎮長謝大銘介紹,該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率先進行農業產業轉型,遵循“柑橘為主,多元發展”的產業思路,引進百香果、甜柿、火龍果、獼猴桃等13種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打造尋烏縣“田園綜合體”。這一嘗試一方面利用了因黃龍病荒廢的臍橙果園,另一方面也豐富了南橋鎮的農產品種類。為了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政府免費給農戶發放苗木,降低其種植成本。目前,百香果、火龍果和獼猴桃等產業的發展已經初顯成效,在市場上受到廣泛認可。
謝大銘在采訪中表示,該鎮百香果種植的發展優勢尤其突出,他說:“現在,每畝百香果園能給農戶帶來8000元至20000元的收入。得益于尋烏特有的紅土地,這里的百香果品質極高,在市場上特別受歡迎。現如今,我們鎮上年收入幾十萬元的農戶并不少見。”
貧困戶脫貧致富 探索“鄉村旅游”
南橋鎮高排村村民陳佛海曾在東莞從事管理工作,2016年,他因家中父母病患致貧,辭職回鄉照顧父母。陳佛海說:“脫貧攻堅以來,我們村變化特別大。原來的土坯房全部重建,房頂的琉璃瓦和外墻打造都有政府補貼。原來家家戶戶門口都是泥巴路,現在政府出資修建的水泥路已經做到了‘戶戶通’。”
由于缺乏農業生產經驗,陳佛海回鄉之初只能打零工貼補家用。即使加上父母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公益性崗位補貼,一家人的生活仍然捉襟見肘。后來,陳佛海在同鄉的啟發下開始嘗試種植百香果。經過幾年的探索,陳佛海有了自己的心得:“百香果是短期作物,當年種、當年收、收益快,但一塊土地種植兩三年百香果以后,就必須換種其他作物。”為解決這個問題,陳佛海復種臍橙樹,通過短期作物與長期作物相結合的種植方式,獲得了成功。對于黃龍病,陳佛海也做好了應對的準備,他說:“一是發現病苗就要立即砍掉;二是建園前要在周圍種杉樹作為防護林,黃龍病病原菌寄主——木虱是不能跳過杉樹林的;三是要拉防蟲網,這是我們縣獨創的預防方法。”
除了農業種植,陳佛海目前正在嘗試進入旅游業。在他家不遠處坐落著陳氏云魁公祠大夫第。這座古香古色的客家圍屋始建于十八世紀,占地超過5000平方米,是陳佛海家族的祖祠。2017年,當地政府決定對云魁公祠進行全資打造,由陳佛海擔任修繕理事會主要負責人,此外他還主動為游客們進行義務解說。陳佛海對記者說:“我希望祠堂的歷史文化價值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未來想把果園、祠堂和民宿結合起來,打造成南橋鎮旅游業的一張名片。”
“公司+基地+農戶” 企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對于脫貧致富,鎮長謝大銘認為:“只有把產業和企業發展壯大了,才能留得住人。如果人留不下來,蓋再多的房子,都不是美麗宜居的農村。”小小的南橋鎮目前一共有三家一定規模的農業加工企業,分別主營龍腦樟、水咸菜和辣椒醬。提起這三家企業,謝大銘不無驕傲地說:“龍腦樟是名貴的藥材和香料,可以用來制作精油,未來發展非常可觀;生產水咸菜的廠家是著名連鎖餐飲企業海底撈的供貨商,他們火鍋鍋底使用的水咸菜中,一半以上都是從我們鎮送出去的;辣椒醬更是不得了,去年這家企業的產值已經接近七千萬元了!”
地處贛南山區的尋烏縣交通相對閉塞,這給當地在招商引資、發展企業等方面帶來了現實困難。2015年,楊運蘭響應當地政府號召,帶著2000萬元資金從海南回到了家鄉,成立尋烏縣羊角園果蔬有限公司。為了開發新產品、擴大經營規模、盤活資金鏈,楊運蘭賣掉了家中所有的房產,吃住全在公司。現在,該公司生產的辣椒醬在贛州市的市場占有率高達45%。鎮長謝大銘說:“我們會努力做好服務、扶持企業,希望這三家企業五年之內的年產值都可以突破一億元。”
企業發展也帶動了當地就業。楊運蘭介紹道:“從2015年開始,我們每年都會把免費的辣椒苗送到基地和農戶手中,對他們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對所有產出的辣椒進行保底收購。這一方面能為農戶節省種植成本,降低種植風險,激發參與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保證我們辣椒醬原材料的品質。”據統計,該企業截至目前共送出辣椒苗木約550萬株,總價值約700萬元,有效帶動4867戶農民的生產就業,由此給農戶帶來的總收益超過1700萬元人民幣。
“柑橘癌癥”的肆虐對南橋鎮來說,是“危”也是“機”。雖然傳統的柑橘類水果產業遭遇重創,但多元發展和轉型發展的愿望也因此變得更加迫切。南橋鎮利用當地“紅土地”的優勢和“客家文化”的傳統,進行積極探索、嘗試,不僅成功脫貧致富,也為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