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9月3日訊 (記者 梁木) 哲里木山,霍林河盤,七座以北斗七星形式修筑排列的敖包,在藍天白云與清水碧草之間靜靜立著。“全國文明村鎮”、“全國100個特色村莊”、“全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國家森林鄉村”,這些稱呼都屬于這座巴彥敖包嘎查。

圖為巴彥敖包嘎查優美的自然風光與北斗七星形式的7座敖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梁木 攝
巴彥敖包嘎查,同樣可以被稱為巴彥敖包生態旅游度假村,是全村在過去十幾年中一點點摸索出的一條發展致富之路。
1998年汛情,河水將巴彥敖包嘎查的土地沖刷成一片片不再適宜耕種莊稼的河灘地。農牧民失去了田地,就是失去了生活的來源,于是村民另辟蹊徑,看準了河水退去后在村里留下的一個小水坑,計劃在這里搞起養魚的集體經濟。
隨著小魚塘的規模逐漸擴大,不少人慕名前來釣魚,而這絡繹不絕的釣客又給嘎查點亮了另一條致富路。有人提出想在村里吃飯,有人提出想在村里休息,有人提出村里可以建設得更豐富。漸漸地,供游客吃飯睡覺的蒙古包、可以采摘的蔬菜大棚、一處處觀賞游玩點一一出現在巴彥敖包嘎查。

圖為巴彥敖包嘎查的紫色花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梁木 攝
2017年,巴彥敖包嘎查正式成立度假村旅游公司。
“每年的5-10月是我們的旺季,往年一年可以接待40萬人次。門票、食宿等多方面的收入,現在公司的總資產可以達到三千多萬元。”巴彥敖包嘎查的秘書、度假村經理唐萬海介紹道,“集體經濟收入一年有300萬元,我們用這筆錢給全村的1036人口每人繳納合作醫療,還支出公益性事業,包括困難學生補助、醫療補助、大學生鼓勵等等。”
唐萬海告訴記者,現在全村有6個合作社和1個旅游公司,可以交叉覆蓋到全村所有村民:“有人把土地流轉,然后到旅游公司務工,公司現在可以帶動約170人就業。貧困戶每人1萬元的扶持資金入股到公司,現在每年每人有1690元的分紅,每戶還有1000元分紅。”

圖為吳殿志(左二)正在幫體驗滑草的游客檢查安全繩。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梁木 攝
之前在外務工十余年的吳殿志如今正是度假村的一名員工,過去一直在遼寧的軋鋼廠工作的他,由于手部受傷不能繼續工作,5年前回到嘎查,成為滑草體驗區安全員,每月的工資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多出一倍。
除了這些,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帶動村民各項產業的進步。旅游村內的民族小吃一條街上有12戶商鋪,可以免費提供給貧困戶使用。旅游村還會購買村民自家種植的蔬果、養殖的肉蛋,進一步帶動村內庭院經濟的發展。去年年底,巴彥敖包嘎查村民的人均收入達到29700元。
科右中旗“念文旅經”的戰略的定位不僅僅體現在巴彥敖包嘎查如火如荼的旅游業,2017年,曾在上世紀60年代被破壞的圖什業圖親王府,經過數年的復建終于再次開放。同時,景區還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蒙古文書法、民間剪紙、拉弦樂器制作技藝、皮雕皮畫等22個非遺項目走進景區,方便游客互動體驗。

圖為民間刺繡非遺傳承人正月展示刺繡工藝品,她手中所拿的是她16歲時為自己繡制的錢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梁木 攝
興安盟民間刺繡非遺傳承人正月已經刺繡50多年了,她回憶起自己13歲和奶奶學刺繡時的經歷:“那個時候小姑娘們都會刺繡,不會不行,嫁不出去。”參加工作以后,她依舊在周末的時候刺繡,也一點點看著曾經家家都會的刺繡,一點點離開每家每戶,成為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998年開始,正月在農村收集刺繡圖案的“老樣子”,那些花紋、繡樣在正月看來是那么珍貴:“這些圖案都是有含義的,都是珍貴的,你看多么好看。”如今,七八百個傳承下來的圖案都被正月好好的收藏在家中。

圖為蒙古文書法非遺傳承人道力格艷書寫蒙文版“國泰民安”。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梁木 攝
正月平日里在圖什業圖親王府展示民間刺繡,同時也在科右中旗職業技術學校教授民間刺繡,6年的時間里教出了100多個民間刺繡的學生。同樣在科右中旗職業技術學校教授民族手工藝制作專業的皮畫傳承人海樁、科右中旗第一中學蒙古文書法老師道力格艷,都和正月一樣,在圖什業圖親王府面對游客展示、交流他們所熟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皮畫非遺傳承人海樁制作的四副皮畫。據海樁介紹,從右至左依次為科右中旗、興安盟、內蒙古自治區、中國地圖,寄托著皮畫技藝從科右中旗走向全國的美好希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梁木 攝
海樁告訴記者:“學生學習之后最大的挑戰是后續的出路,我們鼓勵自主創業,也和文化部門對接做了很多工作。但現在一切都還在剛起步的階段,還需要很多的推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