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9月4日電(李倩)52年前,13歲的蒙古族女孩正月看著奶奶用針線“繪”出的圖畫甚是歡喜;20多年前,正月接過奶奶的針線做起蒙古族刺繡;如今,正月已是興安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圖什業圖民間刺繡代表性傳承人。雖然光陰流轉,正月對蒙古族刺繡的摯愛不變。
正月在刺繡。(新華網 李倩攝)
正月的家鄉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中旗(以下簡稱“科右中旗”)是“中國蒙古族刺繡之鄉”“中國蒙古族刺繡文化傳承保護基地”。在科右中旗圖什業圖親王府景區內,陳列著近百件正月的刺繡作品。她介紹,作品包含了貼繡、素繡、繁針繡、擰繡等多種刺繡方式,有家中裝飾掛件、有生活用品,還有蒙古族婚禮上新人佩戴的飾品。
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了解蒙古族刺繡,是正月的追求。正月說,她的蒙古族刺繡作品已有1000多件,可以開一間陳列館了。
正月展示自己的作品。(新華網 李倩攝)
正月對刺繡技藝的鐘愛,亦是對傳統蒙古族刺繡文化的執念。正月說,相比單純的手工技藝,她更喜歡蒙古族刺繡圖案,因為那些傳承下的古老圖案有抽象的美,也有遠古圖騰的生動。
發于心,始于行。正月從1998年開始收集蒙古族刺繡圖案,3年時間一共收集到700多種圖案。為了這些心頭的心愛之物,正月逐一上門拜訪老一輩繡娘,每當從她們手中拿到一張珍貴圖案,便如獲至寶。
正月的部分作品。(新華網 李倩攝)
65歲的正月在蒙古族刺繡行業已經“功成名就”,但她仍在科右中旗職業學校代課傳授蒙古族刺繡。她希望自己能夠保留住蒙古族刺繡文化中的璀璨部分,并傳承給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