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度假村里的七彩滑道。 烏婭娜 攝
中新網興安盟9月4日電 題:從小魚塘到度假村 內蒙古一貧困村“念文旅經”致富
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1998年的一場洪水,讓霍林河邊巴彥敖包嘎查(村)的土地變成了河灘地,難種莊稼。
“為了維持生計,人們不得不外出打工,嘎查成了‘空殼村’。”巴彥敖包嘎查秘書唐萬海說道。

圖為度假村的花海景區。 烏婭娜 攝
唯有嘎查里僅存的一個小魚塘,還能吸引一些釣魚愛好者前來垂釣,也正是這個小魚塘,讓巴彥敖包嘎查完成了“華麗轉身”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的巴彥敖包嘎查,一個集生產、觀光、休閑、康樂、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生態型旅游度假村讓昔日貧困蕭條的村子充滿了生機。
“有些來魚塘垂釣的人建議我們開個餐廳,方便把新鮮的魚加工,后來餐廳建起來了,來釣魚的人越來越多,就建了蔬菜大棚,再后來又建了一些觀賞區,2017年,我們村集體成立了巴音敖包生態旅游公司。”唐萬海介紹說,他也擔任旅游公司的經理。
巴音敖包生態旅游公司由巴彥敖包嘎查集體出資建設,總占地面積230萬平方米。目前,度假村已建成民俗館、敖包文化區、花海游覽區、漂流區等多個功能區。2019年,度假村新建成的游客服務中心和美食一條街投入使用,為游客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也吸納當地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做起了生意。

圖為游客體驗走吊橋。 烏婭娜 攝
漢族姑娘唐萬紅賣冰激凌,蒙古族姑娘玉榮開蒙古火鍋店,傣族姑娘楊麗賣貴州特產……除此之外,家家戶戶的農畜產品也走進度假村,百余名各族村民在度假村靈活就業,入股分紅模式帶動32戶7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截至目前,嘎查集體擁有固定資產4000多萬元,嘎查集體經營性純收入180萬元,人均年收入從不足3000元增長到21700元。
記者了解到,除建設生態旅游度假村外,從2010年開始,巴彥敖包嘎查率先在全旗實施土地流轉,推進秸稈轉化利用,發展生態畜牧業,先后成立6個專業合作社,交叉覆蓋全嘎查。

圖為度假村風光。 烏婭娜 攝
如今的村民,不是合作社成員,就是度假村“股東”,人人都是受益者。
今年45歲的吳殿志在遼寧打了十幾年工,2016年回老家治療手疾,也因此無法繼續外出務工,嘎查了解了情況,在度假村里給他安排了工作,每個月收入還比之前翻了番。他高興地說:“以前務工每個月能賺2000元左右,現在在度假村的七彩滑道娛樂項目當安全員,每個月工資有4000多元,去年還得了分紅。”
據了解,嘎查還將集體經濟的收入用于產業滾動發展和全村公益事業。唐萬海介紹說:“每年為全嘎查農牧民繳納醫保,為嘎查耕地交付水電費,給予大學生、研究生助學獎勵,扶助老弱病殘村民。”
2017年,巴彥敖包嘎查被評為“興安盟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全國文明村鎮”和“美麗鄉村”,2018年還被中國農業農村部評選為首屆“全國100個特色村莊”。
“明年我們將通過貸款,在旅游景區內打造一座占地約3000平方米大型水上樂園,同時建設約長2000米環景區觀光彩色跑道一條,再建一處沙灘越野摩托和大型兒童樂園。”站在度假村的最高處,唐萬海向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