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姚禹彤):古韻十足的圖什業圖親王府、風景迷人的巴彥敖包生態度假村、搖曳多姿的五角楓......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民族文化
圖什業圖親王府坐落于科右中旗的代欽塔拉草原,距今已有130多年歷史,為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圖什業圖親王府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讓游客在活動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圖為道力格艷用蒙古文寫“國泰民安”
“我在會寫鉛筆字之前就會寫毛筆字了”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文書法代表性傳承人道力格艷告訴記者。道力格艷從6歲開始跟父親學習書法,直到現在都堅持每天不少于一小時的練習,“我只要吃一天飯,就寫一天字,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就是熱愛和堅持。”道力格艷說。道力格艷是科右中旗第一中學的一名教師,有100多名學生跟他學習蒙古文書法。道力格艷對記者說現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內蒙古的大學能開設蒙古文書法專業班,吸引更多地人來學習,將蒙古文書法傳承下去。
圖為正月在刺繡
“我現在繡的是一個6寸的枕頭丁,大概需要繡5天時間,這一朵花就要一天,非常精細。” 正月是興安盟圖什業圖民間刺繡傳承人,13歲就開始學刺繡,“那個時候我們民間刺繡幾乎沒有人做,這些精美的老圖案快要消失了,我覺得很可惜。”為此正月花了3年多時間,去鄉下找老人們收集了700多個老圖案,她希望把這些珍貴的圖案和刺繡手藝傳承下來。
除了蒙古文書法和民間刺繡,非遺進景區活動還設置皮畫、木雕、國畫等22個非遺項目展區,讓游客近距離了解非遺、體驗非遺、感受傳統文化。
發展旅游產業 激活鄉村活力
走進科右中旗巴彥敖包生態度假村,七彩滑道、采摘園、兒童樂園等娛樂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這享受閑適安逸的鄉村生活。
圖為巴彥敖包生態度假村
“近年來,巴彥敖包嘎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我們就利用這里的地理優勢發展了這個生態型旅游度假村。”度假村經理唐萬海表示,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讓巴彥敖包嘎查的農牧民開始從傳統的種地轉向了產業發展,還讓他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吳殿志是巴彥敖包生態度假村七彩滑道的安全員,在遼寧打工15年,后來因為手受傷2016年回到度假村。在度假村工作吳殿志一個月能拿4000多元,同時他將家里土地流轉,每畝還可以拿到800元。“比原來打工輕松多了,工資也比之前高了一倍,2018年家里就脫了貧。”吳殿志說。
圖為巴彥敖包生態度假村
巴彥敖包嘎查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0戶75人,貧困戶每人1萬元資金入股到度假村,每人每年可以拿到1690元分紅,每戶每年可以拿到1000元分紅,“除了貧困戶有分紅,我們還給全嘎查1036人交納了合作醫療,給大學生、研究生助學獎勵等。”唐萬海說。截至目前,嘎查人均年收入從不足3000元增長到2019年的21700元,旅游業已成為巴彥敖包嘎查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打造拍攝基地 展現脫貧歷程
圖為《楓葉紅了》海報
今年8月26日,34集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楓葉紅了》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收官。該劇講述科右中旗兒女在脫貧攻堅戰中努力拼搏的故事,隨著電視劇的熱播,該劇拍攝地代欽塔拉蘇木成為游客熱門打卡地。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占地面積為15萬平方米的《楓葉紅了》拍攝基地在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代欽塔拉嘎查建成,對推動文旅產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近年來,科右中旗將文旅產業作為三大主導產業之一,緊緊扭住“吃生態飯、念文旅經、做牛文章”的戰略定位,不斷推動文化和旅游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讓文旅融合發展成為脫貧攻堅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