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9月3日訊(記者 林伊人)在內蒙古自治區科右中旗的代欽塔拉草原上,有一片富麗恢弘的建筑,青磚灰瓦,民族特色濃郁,這就是圖什業圖親王府。圖什業圖親王府于札薩克第十三世親王巴寶多尓濟執政期間建成,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如今,在親王府景區內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身懷絕技、對內蒙古傳統文化懷抱滿腔熱忱,他們就是內蒙古非遺傳承人。

道力格艷正在用蒙古文書寫“國泰民安”。中國網記者 林伊人 攝
今年45歲的道力格艷是內蒙古自治區非遺蒙古文書法代表性傳承人,從小跟父親學習書法,他在會用鉛筆寫字前就會用毛筆寫字了。
“蒙古文書法在線條上與漢字書法基本相同,蒙古文是立著寫,漢字是橫著寫。但蒙古文一個字可以表示漢字四個字,比如科右中旗旗政府所在地白音胡碩,漢字是四個字,蒙古文是一個字。”道力格艷一邊寫字,一邊向記者介紹道。
2016年和2017年,呼倫貝爾學院開設蒙古文書法專業班,但2017年之后因師資不足,不再繼續招生。道力格艷說:“內蒙古地區要是有個蒙古文書法班招生就好了。”現在,道力格艷是科右中旗第一中學的一名教師,有100多名學生向他學習蒙古文書法。

正月向記者展示自己16歲時繡的錢包。中國網記者 林伊人 攝
正月是民間刺繡盟級傳承人,從事刺繡工作已有50年。“那時家家姑娘都會刺繡,不然嫁不出去。”正月笑稱。正月拿出自己16歲時繡的錢包,上面繡著生動的鳳凰圖案,用了將近50年的錢包依舊保存得很好。她說,當時自己覺得市面上的錢包不好看,便繡一個來用,自己繡的東西自然很珍惜。
正月還告訴記者,這些精美的刺繡圖案都是老人們傳承下來的,非常珍貴,大多取材于內蒙古草原上的花。“人家用的枕頭不會送給你,我就照著枕頭上的圖案畫下來”。就這樣,正月收集了700多個刺繡圖案。現在,正月在科右中旗職業技術學校當老師,6年來她將民間刺繡傳授給了100多名學生。

海樁站在他的皮雕作品“元代五體文夜巡牌掛鐘”前。中國網記者 林伊人 攝
海樁是皮畫盟級傳承人,接觸皮畫將近20年,8年前將其產業化。海樁現在是科右中旗職業技術學校的一名教師,教授民族工藝品制作,有20多名學生,同時學校也支持他的產業。海樁告訴記者,身為蒙古族,對皮子熟制、鞣制方面有一定了解,現在又引進了雕刻技術,對文化來說既是傳承、又是發展。
海樁向記者展示了皮雕作品“元代五體文夜巡牌掛鐘”。從科右中旗出土的元代五體文夜巡牌本身是銅制,是科右中旗博物館鎮館之寶。海樁表示,把夜巡牌做成鐘表,是想表達經過時間的長河,夜巡牌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目前,皮雕還是個小眾產業,希望有更大的平臺和資金方面的支持。海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