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就是靠天吃飯,能吃飽就不錯了,不敢想其他的。”內蒙古自治區科右中旗牧民白吉林白乙拉家中有五口人,母親患有慢性病,兩個女兒上大學,加上連年干旱等因素,2015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一度欠下20萬外債。
白吉林白乙拉所在的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巴彥茫哈蘇木位于科右中旗西南部,南北延伸540公里,東西寬60公里,整體呈狹長狀分布。全蘇木蒙古族占比為99.8%,是地道的少數民族集聚地。“巴彥茫哈”在蒙古語中意為“富饒的沙丘地帶”,但事實上,由于氣候惡劣、土地貧瘠、位置偏僻等因素的交織影響,整個科右中旗產業發展能力不足,農牧民增收緩慢,貧困面貌長期難以改變。
據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的村主任布仁特古斯介紹,科右中旗農牧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畜牧業,但這里一半土地都是鹽堿地、沙地,草料產量有限。散養的羊群大規模啃噬草根破壞土壤,更是加劇生態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事實證明,只有改善生態才能為當地脫貧攻堅打通道路,2016年以來,科右中旗全力推進禁牧、禁墾、禁伐政策,并在中宣部支持下成功引進“螞蟻森林”防沙治沙項目。短短幾年間,沙地面積顯著減少,植被覆蓋率提高近一倍。為進一步建設生態文明,中宣部全體干部職工為科右中旗捐款100萬元,開展沙棘經濟示范林試點,于2019年4月栽植沙棘1500畝,共7萬株,造林成活率達90%以上。自2019年起“兼職”擔任沙棘林護林員的白吉林白乙拉表示:“以前春天一刮風就起沙塵暴,連眼睛也睜不開,出去走一圈回來,口袋里都裝滿了沙子,種完沙棘以后環境改善特別明顯”。除防風固沙之外,沙棘林的看護、沙棘果的采摘與販賣還能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與可觀的經濟效益,目前科右中旗的20名護林員每年人均就能有1萬元的收入。
圖為白吉林白乙拉巡查沙棘林
同時,科右中旗通過舍飼圈養、減羊增牛等舉措不斷優化當地畜牧業結構,幫助緩解生態壓力。巴彥茫哈蘇木副鎮長胡日查向記者介紹當地的養牛產業扶持政策:“一戶3口之家第一年買3頭牛,政府每頭補貼1萬元,第二年再買3頭,政府每頭補貼5000元,兩年下來相當于政府免費送,以此來吸引牧民養牛,幫貧困戶增收。”白吉林白乙拉家2017、2018年共得到產業扶持的10頭牛,這十頭牛與后來陸續出生的小牛犢一起成為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一年能賣3萬多”。
圖為白吉林白乙拉喂養自家飼養的牛
此外,白吉林白乙拉的妻子孟蘭在旗政府組織的刺繡班學習一年后,成為嘎查里的一級繡娘,一年憑刺繡可收入1萬多元。據介紹,刺繡訂單由旗政府成立的刺繡基地統一聯系分配,目前已形成穩定的產業鏈,訂單不斷,未來也能夠持續發展。
圖為白吉林白乙拉家“異地搬遷”后的新房
白吉林白乙拉家還享受了易地搬遷政策,小女兒秋霞喜滋滋地說:“國家扶貧幫家里免費蓋了整潔的新磚房,搬到新家之后覺得院子里的泥土都有一股芳香,住進去特別幸福。”
2018年白吉林白乙拉家成功脫貧,如今家里年收入可達5萬余元。在中宣部與自治區黨委協調下啟動建設的G111公路升級項目讓一家人的對外交通也便捷起來,放眼望去,蜿蜒在科右中旗廣闊土地之間的,盡是平坦潔凈的柏油馬路,路旁種滿了綠油油的青貯和玉米,沿途牛欄、羊圈里牲畜悠閑進食反芻。這就是5年前的白吉林白乙拉不敢想象的好日子。
白吉林白乙拉一家的脫貧路正是科右中旗脫貧攻堅工作的縮影。近年來,在旗政府、中宣部與當地農牧民的共同努力下,科右中旗從“靠天吃飯”的沙丘地帶成為一個“靠人生活”的現代化村鎮,走出了一條生態脫貧的新道路。當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養殖、刺繡等產業逐步擴大并形成可持續的產業鏈,經濟效益逐步增長,農牧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實現了“天似穹廬”的美景與現代化生態新村的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