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生態環境是造成內蒙古科右中旗哈吐布其嘎查(村)貧困的主要原因,這里土地荒漠化、鹽堿化面積達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4%。過去經常是“風吹黃埃起”,據村民回憶:“以前出去一趟便是滿身黃沙土,根本看不清路。”為了讓綠色重新成為哈吐布其的底色,也為了讓貧困戶走出困境過上好日子,當地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因地制宜,多措并舉,讓哈吐布其嘎查實現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的“雙贏”。
2019年當地旗委、政府將中宣部全體干部職工為幫扶科右中旗捐助的100萬元,用于開展沙棘經濟示范林試點,種植沙棘1500畝,目前造林成活率達90%以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沙塵天氣沒有了,哈吐布其再現綠水藍天的“草原藍”。
這片郁郁蔥蔥的沙棘林不僅讓哈吐布其嘎查的生態建設實現美麗蝶變,還通過長期雇用當地農牧民撫育看護沙棘林,促進了村民增收。哈吐布其嘎查駐村第一書記王超告訴記者,一兩年后,成熟了的沙棘果及其副產品還將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讓當地老百姓都能分享到綠色紅利。
63歲的白吉林白乙拉是哈吐布其嘎查的村民,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沙棘林里巡邏。2013年,他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除了要想辦法填飽肚子,還要東挪西借為兩個女兒籌夠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日子過得很拮據。近幾年,依靠政府易地搬遷政策和生態扶貧措施,他當上了護林員,每年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前年他家已經脫貧。

圖為白吉林白乙拉巡查沙棘林。
2017年,白吉林白乙拉一家從土房搬進了政府新建的80平米的磚房,“之前的房子房頂經常漏水,環境很不好。”看著如今寬敞明亮的客廳,白乙拉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住上了舒適、整潔的新房子,一家人的生活更是有了新奔頭。
過去哈吐布其嘎查的畜牧業以養羊為主,但是羊吃草時,會連草根也一同刨起,長此以往,對于生態環境十分不利。于是當地政府提出了穩羊增牛的策略,通過補貼的方式鼓勵村民買牛養牛。巴彥茫哈蘇木(鄉)副蘇木長胡日查介紹說:“補貼政策是每戶按人頭計算,2018年,每人購一頭牛的補貼是1萬元,2019年的購牛補貼是5000元。”。
在當地政府買牛補貼的支持下,白吉林白乙拉一家也發展起了養牛業,如今家里有11頭牛。白吉林白乙拉的妻子是哈吐布其嘎查“村民刺繡車間”的一級繡娘,每年通過接訂單、刺繡也能獲得1萬元左右的收入。

圖為白吉林白乙拉妻子在刺繡。受訪者供圖。
“2016年以前,主要靠種植綠豆和打瓜謀生,但這些賣不上幾個錢,年收入不足一兩萬。” 白吉林白乙拉給記者算了筆賬。去年,算上自己護林員的工資、妻子從事刺繡所得的收入,加上賣牛的3萬元,一家人的年收入達到了52300元。靠著政府生態扶貧政策,加上全家人的努力,不僅還清了為孩子上學欠下的債,生活也逐漸奔向小康。
助力生態,逐夢“綠富美”。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是讓百姓真正得到實惠。當地有不少像白吉林白乙拉家一樣的村民,在生態扶貧政策的支持下,不僅脫了貧,日子也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