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新村全貌 劉力鑫攝
?。ㄖ袊W訊 記者 田思悅)2019年4月,江西省尋烏縣太湖水庫正式供水。尋烏縣城鄉居民終于喝上了期盼已久的“干凈水”“放心水”。該水庫地處東江源頭,最大庫容為2384萬立方米,能夠滿足尋烏縣18.77萬居民及部分企業的用水需求。
作為惠及全縣的民生工程,“太湖水庫項目”得到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但同時也遇到不少難題,其中之一就是水庫所在地——太湖村的搬遷問題。當時,該村共有村民236戶、耕地206.61畝、林地24586畝。如何勸說村民放棄土地、整體搬遷,是當地政府面臨的重大考驗。
太湖村村支書朱梅芳曾因此遭受到不少指責。有些村民不理解整體搬遷、興建水庫的規劃,同時也為未來的生計感到擔憂。朱梅芳說:“村民有意見,我們就主動去征求意見,挨家挨戶、一輪一輪地做工作。”從開始走訪調查,到2015年整體搬離,縣、鄉兩級政府和村委會進行了長達四年的前期調研和意見征求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讓大多數村民滿意的方案”。朱梅芳解釋道。
要搬遷,首先就要解決“搬到哪里去”的問題。朱梅芳回憶道:“當時我們考察了很多地方。但選址不僅要考慮村民住房的問題,還要考慮就業,所以最終選定了縣城旁邊的一塊土地。”在250畝的土地上建起了198棟宅基地房屋和140套套房,太湖村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兩種房屋當中進行選擇。朱梅芳說,太湖村村民有一千余人,縣城附近的位置有利于就業,為村民提供更多的收入渠道。
太湖村村民朱賤林是一名泥瓦工。對于縣城帶來的工作機會,他深有感受:“村里人少,常常沒有活干??h城里需求量大,只要我想工作,就有干不完的活。”朱賤林夫婦育有三個孩子,一家人現住在一棟四層的宅基地房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房間。說起搬遷后的好處,朱賤林還特別提到了子女的教育問題:“以前他們每天都要走十多里路才能到學?!,F在,孩子們可以自己坐公交車上學,多方便啊。”
搬到縣城附近以后,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豐富。朱賤林的兒子學習書法已經兩年了。作為父親,他不無驕傲地說:“我們家里過年貼的春聯和福字都是我兒子寫的。以前村里可沒有學習書法的機會,一到晚上四處黑漆漆的,搬到這里以后小孩可高興了。”太湖新村在建設時,也充分考慮了村民們的文化需求,專門建設了籃球場、健身區、兒童圖書室等文體活動場所。陳月煌是忠實的籃球愛好者,他常約上三五好友來村里的籃球場打球。去年大學畢業后,陳月煌在南昌工作了一段時間,但現在他想過更安穩的生活,所以選擇回家鄉工作。“家人搬來新村之后生活方便多了,也豐富多了”,陳月煌對記者說。
水源鄉黨委書記鄒文平告訴記者:“異地搬遷的群眾為太湖水庫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絕不會搬出來就不管了。在搬遷初期,縣和鄉的層面上,對太湖村村民實行了結對幫扶政策,從租房搬家、子女入學、村民求職等各方面入手。目前,村民們已經搬進新村快兩年了,我們每個月仍然堅持舉辦至少兩次技能培訓,提升村民在求職方面的競爭力。”在政策上,水源鄉也為太湖村村民提供了很多支持,如鼓勵村民續租果山從事果樹種植并給予三至五年的過渡期獎勵,鼓勵村民創業開設商店、食品店并提供零息貸款等。鄒文平說:“我們始終堅守‘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原則。村民們已經從最初的不理解、責怪村干部,變成了享受新生活,對村干部豎大拇指。而且不只是搬遷村民對這次安置感到滿意,喝上干凈水的廣大尋烏縣居民也對此交口稱贊。這次搬遷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搬遷前的太湖村 資料圖

晚霞中的太湖新村 劉力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