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9月2日電(李倩)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以下簡稱“科右中旗”)將肉牛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主導產業,在綜合措施推動下,“牛”產業發展迅速,成為科右中旗產業興旺新引擎。
“牛超市”里業務忙
9月1日2時,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此時,卻有大批商販帶著收來的牛匆忙趕路。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科爾沁右翼中旗鴻安現代肉牛交易中心。
交易中心每月逢1、4、7日為牛市交易日,當日正是牛市開集的日子,幾百頭牛匯聚一起,哞聲一片。
開集不到1個小時,來自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寶龍山鎮的商販珠日河就賣出5頭牛,按照以往經驗,用不了多久,剩下的8頭牛也將順利賣出。珠日河說,每頭牛純利潤200到300元,每個集日平均能賣出10多頭牛。“我逢集必來,在這里牛賣的很快,很多老客(老客戶)都來這里選牛。”
商販給趙思路選購的牛做標記。(新華網 李倩攝)
不遠處,商販王曉軍的業績也很不錯,在他引薦下,來自北京的“老客”趙思路一口氣買下隔壁牛欄里的26頭牛,花了27萬多元。但這個數量距離趙思路此次的收購預期還有差距,開票后,他繼續在牛市里物色中意的牛。
“我們之前常在其他牛市合作,這個牛市我第一次來,環境很不錯,成交后還有優惠獎勵活動,今后我會常來這里。”趙思路是北京順義的養牛大戶,家中有200多頭牛。他常常在各個交易市場間奔波,對鴻安現代肉牛交易中心這個“新朋友”十分滿意。
內蒙古鴻安牛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磊介紹,鴻安現代肉牛交易中心5月1日開市,每逢1、4、7日為牛市交易日,1、4、7、9日為羊市交易日。截至8月底,累計牛入場51860頭,交易25072頭,牛羊總交易額超5億元。
“開業以來,有來自江蘇、四川、山東等全國各地的客商,我們爭取把這里打造成全國肉牛集散地。”趙磊說。
牛,是科右中旗“走出去”的名片。
牛產業讓貧困戶富起來
“牛是我的命根子。”科右中旗新佳木蘇木巴彥忙哈嘎查村民包六斤感慨。
時間回溯。2016年以前,迫于生計,包六斤帶著妻子和大女兒在河北唐山打工。三個人要承擔家里另外兩個大學生的學費、生活費以及自己的房宿和所有開銷。每月8000元的收入配置完后,所剩無幾。
“老了,干不動了。”面對體力不再充沛的現實和緊巴巴的日子,包六斤多想回家啊,但哪里有家呢?舊的不能再住的房子讓他斷了回家的念想。外出十年,偶然回鄉也只能暫住在嘎查書記家,家鄉成了他回不去的地方。
2016年,嘎查出臺異地搬遷政策,作為貧困戶,他一分錢沒出住進了夢寐以求的新房。隨后,在當地產業扶貧政策幫助下,包六斤的“牛”日子開始了。
包六斤的新房。(新華網 李倩攝)
2017年,包六斤買了5頭基礎奶牛,政府每頭補貼8000元;第二年,他又購進4頭牛,政府每頭補貼5000元。
“現在牛市正是‘牛’市,家家戶戶都養牛,考慮到市場需求,我又買了些羊,兜個底。”因為牛,包六斤的日子很快富起來,但受過窮的他明白,富起來不容易,還要做長久打算。
問起現在的收入,包六斤底氣十足,“賣牛羊和賣玉米的錢加起來,少說也有20萬吧!”從貧困戶到年收入20余萬,包六斤是科右中旗貧困戶一步步走向小康生活的生動實踐。
如今,孩子們都完成學業走上工作崗位,包六斤的生活從“圍著孩子轉”變成了“圍著牛羊轉”。接下來,他計劃著再多養幾頭牛,把“牛事業”再做大些。
包六斤和妻子在自家牛圈。新華網發
據了解,巴彥芒哈嘎查共有500多人,5000多頭牛,幾乎家家有牛。靠養牛,8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牛產業讓村民過上了“牛”日子。
截至目前,科右中旗肉牛存欄從2018年的23萬頭增加到32.6萬頭,肉牛養殖戶達1.4萬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851戶,占全旗建檔立卡貧困戶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