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哈吐布其嘎查沙示范棘經濟林試點
央視網消息(記者 姚禹彤):“以前這里經常刮沙塵暴,在街上走一圈,嘴里、鼻子里都是沙子。現在種了沙棘以后,生態環境變好了,一眼望去遍地都是綠色的植被。” 54歲的白吉林白乙拉告訴記者。
白吉林白乙拉家住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因為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這里生態環境嚴峻,土地荒漠化、鹽堿化嚴重,荒漠化、鹽堿化土地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54%。而農牧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以養殖業為主,種植業為輔,進一步加重土地負擔。
意識到脫貧攻堅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近些年,科右中旗制定并執行禁牧、休牧等多種措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本地經濟、為民眾創收增收。并將中宣部全體干部職工的100萬元捐款,用于哈吐布其嘎查植樹造林和生態修復項目,開展沙棘經濟示范林試點,栽植沙棘1500畝,7萬株。2019年4月28日完成栽植任務,并長期雇傭當地農牧民20人進行撫育看護,白吉林白乙拉就是其中一名護林員。
圖為白吉林白乙拉巡查沙棘林
白吉林白乙拉家里五口人,之前老母親患有慢性病,加上兩個孩子上學,家里入不敷出,2015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白吉林白乙拉成為護林員后,每天定時巡查并把沙棘林出現的問題一一記錄下來,一年能有1萬元的收入。
“沙棘樹長成后既可以護林,又可以賣果,以后一年能帶來不少集體收入。”白吉林白乙拉說。沙棘的栽植,使得哈吐布其嘎查由黃轉青,單一收入變多邊,再一次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圖為白吉林白乙拉家飼養的牛
一手抓生態環境,另一手必須改變傳統的飼養模式??朴抑衅旖Y合當地實際情況推行“減羊增牛”和“糧改飼”政策,推廣農牧民多養牛,采用舍飼圈養,減輕對草場破壞的同時,促進增產增收。當地政府還給出2018年每人一萬,2019年每人五千的養牛補貼,吸引更多農牧民來養牛。白吉林白乙拉就利用補貼2年購買了10頭牛,發展肉牛產業,不斷提高了收入。“現在我有80畝地種玉米、青貯飼料,牛愛吃這個,去年我還賣了3頭牛犢,平均每頭能賣一萬多。” 白吉林白乙拉說。
圖為白吉林白乙拉妻子孟蘭刺繡
為了讓民眾吃穿不愁,過上好日子,科右中旗扶持打造了一系列扶貧產業,培訓民眾技能,讓大家憑本事吃飯。其中就有蒙古族刺繡。政府舉辦了刺繡培訓,白吉林白乙拉妻子孟蘭就是通過這次培訓,學會了刺繡技能,現在已經是一級繡娘,實現足不出戶就能有平均一年一萬多元的收入。
2017年白吉林白乙拉從原來的土房易地搬遷至80平方米新居;2018年白吉林白乙拉一家人脫了貧;2019年家庭純收入達到5萬多元。“是國家的幫扶帶給我如今的幸福生活。”白吉林白乙拉說。這樣幸福的一家已然是哈吐布其嘎查民眾的縮影,也是“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的發展思路指引下實現脫貧奔小康的最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