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新村生態移民小鎮。劉力鑫攝

太湖新村配套幼兒園。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張雪/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尋烏9月1日訊(記者 張雪)迎著天空中美麗的夕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人權事業發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聯合采訪活動走進尋烏縣東江源生態移民小鎮安置區一期項目——太湖移民新村,眼前一棟棟“黛瓦白墻”的樓房鑲嵌在青山之間,在夕陽的映襯下格外和諧美好。
2017年,因建設尋烏縣規模最大的單個民生工程——太湖水庫的需要,保護東江源一江清水向南流,尋烏縣將水源鄉太湖村,三標鄉東江源村、圖嶺村,以及三標鄉長安村5個小組的村民實行整體移民搬遷。

太湖水庫
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
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我們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水源鄉黨委書記鄒文平介紹,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東江源生態移民小鎮堅持“宜居宜業”同步推進。
搬得出
故土難舍,故土難離。如何才能讓村民們告別深山,告別土胚房,安心搬家,過上美好生活?
據介紹,安置點地處縣城規劃區黃金位置,位于縣城出口迎賓大道旁,距離中心城區1.2公里,距建設中的新汽車站約500米,距離建設中的物流中心、電商產業園400米,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條件非常便利。“現在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村民們開心地告訴記者。
據工作人員介紹,安置房以套房為主,也有一定數量的宅基地安置房,各項配套設施功能齊全,無論是購物、辦事還是出行都非常方便,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群眾生活、就業實現便利化、就近化。
鄒文平向記者介紹,住在這個安置區,不亞于住在縣城中心的商業小區。同時,整個安置區規劃,采用了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的先進理念,由市規劃設計院規劃,并聘請上海的設計專家進行把脈,采用統一的客家建筑風格,按照1:1的間距進行建設,建設品味非常高。
穩得住
何恩鏡是水源鄉太湖村黃畬小組移民。說起以前的居住環境,他感慨不已:“以前交通不便,到圩鎮有10多公里,讀書不便,看病不便,孩子們上學不方便,現在搬進了縣城,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房子里,日子過得很舒適。”
2017年,何恩鏡一家6口人搬進了太湖移民新村,從土坯房到小洋樓,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為方便移民生產生活,東江源生態移民小鎮打造15分鐘生活圈,配套建設了小學、新汽車站、供銷超市、幼兒園、酒店、籃球場等公共服務功能,還按人均0.05畝的標準分配菜地,同時籌建了“學習”、“強國”兩個居委會,實行社區化管理,實現了“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變,生態移民小鎮已成為移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能致富
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村民們原來都是依靠單一的種植養殖業,普遍中低收入,為解決移民技能單一問題,生態移民小鎮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作用,開展了電商、通用設備制造、制衣等實用技能培訓,拓寬移民就業門路。
脫貧攻堅,讓夢想照進現實。2017年,朱福來一家4口人搬進了太湖移民新村,朱福來在附近的物流園上班,月薪3000多元,妻子也在縣城找到了工作,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為解決移民就業創業問題,尋烏縣投入15.13億元,同步建設綜合物流園、電商產業園、通用設備制造園三大產業就業平臺,可提供14100個就業崗位。
縣里還出臺政策,對發展產業的移民,給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產業發展資金補助,連續補助5年。目前,生態移民小鎮有370多名移民實現就近就業,520多名移民創辦經濟實體,從“務農到務工”的就業轉變,越來越多群眾迎來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