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正在喂牛的白吉林白乙拉。 烏婭娜 攝
中新網興安盟9月1日電 題:內蒙古科右中旗:披上生態的“綠毯子”牽住產業的“牛鼻子”
中新網記者烏婭娜
“以前刮沙塵暴的時候,看不清迎面走來的路人,出門回家衣兜里都是沙子。”76歲的包草卜道老人回憶道。
站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茫哈蘇木(鄉鎮)哈吐布其嘎查(村)的沙棘林中,綠色植被像地毯一樣望不到邊,幾乎看不到裸露在外的沙地,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包草卜道老人描述的那般黃沙漫天。

圖為哈吐布其嘎查農牧民的新居。 烏婭娜 攝
科右中旗地處科爾沁沙地北端,土地鹽堿化和荒漠化日趨嚴重,尤其是巴彥茫哈蘇木。惡劣的生態環境造成當地極度貧困,貧困又造成環境加劇惡化,生存與生態陷入惡性循環。
布仁特古斯是哈吐布其嘎查的嘎查達(村主任),他告訴記者:“我們這里是蒙古族聚集區,農牧民們主要的生活來源就是發展畜牧業,鹽堿地上也只能種植一些牲畜的草料,農牧民們散養著的羊把本就貧瘠的土地里的草根都刨著吃了,環境越來越差,生活沒個奔頭。”
意識到改變生態才能改變生活后,當地出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圖為沙棘經濟林。 烏婭娜 攝
據公開資料顯示,從2016年開始,禁牧、禁墾、禁伐的“三禁”工作在科右中旗全力推進,“三北”防護林、沙地治理、退耕退牧、還林還草、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工程深入實施。短短幾年,沙地有效治理比例近90%。
與此同時,作為科右中旗的定點幫扶單位--中宣部決定將生態扶貧作為主要措施之一,為此,中宣部全體干部職工為科右中旗捐款,用于哈吐布其嘎查植樹造林和生態修復項目,開展沙棘經濟示范林試點,2019年4月完成栽植沙棘1500畝。7萬株沙棘樹不僅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金燦燦的沙棘果實也將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
生態變好了,農牧民的生產方式也隨之轉變。
布仁特古斯介紹說:“禁牧之后更適合養牛,牛圈養起來不僅保護了草場,近年來連續增長的牛價也比養羊更合適。”
作為“穩羊增牛”的帶頭人,2018年,布仁特古斯把100多只羊都賣了,從用5萬元買的6頭牛起步,今年就新建了100多平米的新房。
為了進一步鼓勵農牧民多養牛,當地政府還出資補貼農牧民買牛。
巴彥茫哈蘇木副蘇木長胡日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戶3口之家第一年買3頭牛,政府每頭補貼1萬元,第二年再買3頭,政府每頭補貼5000元,兩年下來相當于政府給農牧民家送牛養,這就大大降低了養牛的成本。”
記者了解到,科右中旗按照“做牛文章”的戰略定位和目標,在中宣部的幫助推動下,引進了大型肉牛養殖交易深加工企業,通過有效整合項目資金、扶持肉牛養殖合作社、貫徹肉牛養殖政策等積極發展當地肉牛產業。
當地牧民白吉林白乙拉想都沒想過在自己54歲這年過上了不愁吃穿的生活。“我在沙棘林里當護林員每年有1萬元收入,愛人是‘村民刺繡車間’的繡娘,每年也有1萬元的收入,再加上養的11頭牛,不僅還清了之前供孩子上學欠的債,5口人生活還綽綽有余。2017年更是從土坯房里搬進了政府新建的磚瓦房,忍不住想喝兩口酒慶祝這幸福的日子。”
在哈吐布其嘎查村委會的走廊里,有一面掛滿村民笑臉的照片墻。布仁特古斯笑著說:“如今生態好了,大家也都過上了‘牛日子’,生活越來越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