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楊程晨)“我們從2005年開始從事農民工的法律保護工作。我和我的同事在依法為弱勢群體維權的過程中,一直保持著律師的獨立性。我們經常能感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鼓勵,這為我們服務弱勢群體增強了動力。”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正于瑞士日內瓦舉行。當地時間13日參與討論“法官和律師的獨立性”議題時,北京致誠農民工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律師王延斌在視頻發言中作上述表示。
在王延斌看來,中國的法律服務行業發展快速并致力于保護弱勢群體。根據中國司法部數據,截至2019年底,中國律師人數達到47.3萬,相較2018年增加了5萬多人。2019年,中國律師為社會提供公益法律服務134.8萬多件,其中辦理法律援助案件90.4萬多件。
“作為一名律師,我認為應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為客戶服務。”他說,“律師沒有超越工作需要的特權,任何國家的律師違反法律和職業道德,都會受到處罰。”
于6月30日開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上,已有多位中國社會組織代表發言。
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代表馬菁菁3日參與討論“教育權”議題時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世界大約有15億兒童和青少年居家學習。中國社會組織積極向國內學生和教師捐贈防護用品,在學校宣傳防治新冠肺炎和個人衛生知識,推廣使用網絡課程,為畢業生尋找實習和工作機會,希望通過這些努力幫助政府保證教育質量,盡可能減輕疫情影響。
“我們也向海外伸出援手,比如通過‘絲路一家親’民間抗疫共同行動等向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學校捐贈口罩、體溫計等醫療用品。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幫助更多國外青少年,解決疫情引發的教育不平等問題,讓他們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生活。”馬菁菁提到。
馬菁菁6日于討論“健康權”時再次提到疫情。她說,此次疫情讓國際社會深刻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強烈感受到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困難時刻,我們迫切需要共同努力推動國際合作,社會組織可以為推進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作出應有貢獻。
同樣針對教育議題,中國扶貧基金會代表王行最介紹,該基金會一直致力于推動教育扶貧,并在該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公益項目。在國內,通過新長城自強項目為貧困學生提供經濟資助和成才支持,通過愛心包裹項目、筑巢行動、加油計劃等為農村中小學生提供學習用品、建設校舍和操場,助力學生全面發展。自2015年起,基金會通過胞波助學金項目支持了緬甸1400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在尼泊爾重建了3所遭地震損毀的學校,并通過國際愛心包裹項目為10個國家的逾40萬名小學生送去文具和美術用品。
“貧困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也是促進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途徑。”王行最8日談到極端貧困問題時說,目前,中國政府正在為2020年底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而努力,而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動員社會組織參與是中國的重要經驗之一。
在討論“流動人口權利”議題時,中國計劃生育協會代表洪蘋指出,中國政府在2016年制定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要求做好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均等化工作。2020年流動人口社會醫保參保率超過90%,流動婦女產前檢查率超過85%,住院分娩率接近100%,流動兒童免費預防接種率超過90%。
洪蘋說道,中國政府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宣傳、教育及監督,顯著提高了流動人口衛生計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中國流動人口2.36億,我們贊賞中國政府對流動人口的衛生健康服務所做出的努力,特別是對流動婦女兒童的健康服務。”
此屆會議將在本月17日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