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在西藏拉薩市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為孩子們測量體溫。新華社發
.jpg)
在浙江慈溪市,志愿者給空巢老人(右)戴上新口罩。新華社發

在北京門頭溝區中門花園社區,志愿者為社區居民理發。新華社發

王振耀

王培玉

黃晨熹
本版頭像均為郭紅松繪
【智庫答問】
編者按
2019年4月2日,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在京召開,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總書記指出,“各級民政部門要加強黨的建設,堅持改革創新,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貢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做好養老、救助、兒童福利、精神衛生等機構的防控工作,做好困難群眾的防護工作。
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對老人、兒童、救助群體等重點人群要特別關心,對其所處的特殊場所要特別管理,在特殊時期負起特別責任。這不但是此次疫情帶來的啟示,更是今后長期需要強化的工作。光明智庫特約學者專家、基層工作者展開探討。
本期嘉賓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 王振耀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教授 王培玉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 黃晨熹
1.守牢社會服務的“基準線”“兜底線”
光明智庫:疫情防控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需要全面考慮、周密部署。養老院、兒童福利院、社會救助等機構在應對疫情方面存在哪些不足?抓好這些場所和人群的疫情防控工作,對于疫情防控全局來講有何重要意義?
黃晨熹:做好社會福利機構防疫工作、關注重點人群,這既是全國疫情防控的需要,更是彰顯民生保障公平公正核心要義的需要。
養老院、兒童福利院、救助機構等福利機構不僅存在被感染的風險,而且存在防控資源不足的困難,是疫情防控的重點單位。
福利機構往往是較大規模易感人群集中居住的封閉區域。體弱老人、困境孤兒的自我防護能力較低,同時這些機構人員規模大且居住集中,活動范圍有限,服務對象與工作人員存在密切接觸。一旦外防輸入和清潔衛生工作的措施有所松懈,機構內發生集體性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福利機構往往存在護理力量緊張和醫護能力不足的問題。如果疫情發生,由于護理人員無法返崗或者部分護理人員被感染或隔離,護理人員將出現緊缺狀況。城鄉偏遠地區的社會福利機構和民辦機構往往規模小,內部資源少,外部資源供應不足,防疫資源難以應對疫情需求。
王振耀:2019年年初,全國已經正式注冊的各類民政服務機構有3萬多個,共有43萬名工作人員,收養人數接近212萬,其中老年人190萬名,兒童8萬名,還有其他各類困難群體。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精神衛生福利機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機構(含托養機構)和殯葬服務機構等是我國社會福利與社會服務的基本場所,里面居住的主要是各類困難人員,是我國最為脆弱的人群,也是疫情的易感人群。
以養老機構的發展為例,其中就存在著多方面的不平衡性,既有城鄉與地區之間發展懸殊,也有公辦與民辦的管理水平差異,更有業態多樣化帶來的復雜性。這些機構開展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并健全各項標準與程序。
在這些機構中加強疫情防控與服務保障,直接關系到最為脆弱人群的安危,是社會服務保障的基準線、兜底線,也是對國家社會服務制度和國家治理能力的檢驗。
王培玉:疫情面前,養老院、兒童福利院、社會救助等機構相對存在著更多風險,須特別注意,不能出現死角。這些機構人員密集、環境封閉,場所內的人員或是年紀太小,或年紀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障礙。他們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比起一般人群,自我防護能力差,這就需要機構的工作人員負起更多責任。另外,機構中的老年人,多數有基礎疾病,一旦感染,容易轉為重癥。所以,防止這些特殊場所出現防疫漏洞,意義重大。
2.加強“外防”“內控”,防患于未然
光明智庫:做好特殊場所、重點人群疫情防控工作,關鍵環節有哪些?如何做到壓實責任、分類管理,提高這些場所的應急管理能力?
王振耀:對于養老機構而言,有幾個關鍵環節需要特別注意:一是科學安排封閉管理,建立起嚴密的標準和程序,切實堵塞漏洞;二是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建立起特殊時期應對疫情的服務規范;三是建立起健全的供應鏈,與政府有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形成有機聯系。各個地方都在制定屬地管理的規范,如何納入屬地管理,各個機構落實的具體內容不同。尤其要注意預案制定,一定要有“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思想準備,防患于未然。
黃晨熹:對于福利機構而言,要建立有效杜絕疫情輸入的外防機制。盡最大可能做到“零探訪”,切斷與外界非必要聯系。對返院(機構)的職工和服務對象做好14天隔離,防止交叉感染和集體性感染。對機構外運送來的藥品及其他生活物資進行消毒、滅菌、儲存等規范技術操作,由專人分配取用。
要建立及時發現和應急處置的內控機制。全體工作人員要樹立和保持警覺性,堅持福利機構每日網上疫情直報,建立標準化的操作處置流程和保障措施。一旦遇到情況,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工作人員,無論是確診病例還是疑似病例,均要在第一時間上報并妥善處置。針對機構內服務對象及工作人員開展防疫知識培訓,做好院內衛生,不給病毒傳播提供土壤。
要建立分工明確、切實有效的問責機制。要將社會福利機構疫情防控納入當地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民政部門要切實履行主管職責,把疫情防控措施抓實抓細抓落地。社會福利機構要承擔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疫情防控的各項措施和工作要求,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實施細則和應急預案。機構內各個部門、崗位和服務環節要明確職責任務,制定應急預案和處置流程。
王培玉:在此類場所防控疫情,一方面要做好機構工作人員的防護,對他們開展疫情防護教育、健康監測,一旦發現確診和疑似病例,立即送醫救治,其他人員做好隔離防護,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對場所徹底消毒。另一方面,對機構中的老人、兒童開展嚴格的健康監測,發現問題及早隔離、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后,一定要注意做好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加強飲食營養,引導其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機構應主動與所在社區、屬地的防疫和疾控機構保持聯絡,明確屬地責任、主管責任。此外,要避免聚集性活動,加強居室、食堂、活動場所的通風換氣和消毒,幫助、督促他們開展個人防護。
3.筑牢抗擊疫情的心理“防護墻”
光明智庫:疫情面前,除了強有力的防控舉措外,“一老一小”、被救助人員等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樣亟須關注。如何根據這些人群的特點和需求,筑牢抗擊疫情的心理“防護墻”?
王振耀:對于以“一老一小”為主體的被救助人員,保障心理健康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有許多“土辦法”可以總結并系統化實施。比如,在防控疫情的前提下,運用視頻或其他技術與老年人展開互動;通過多元化方式將防疫常識與老年人日常聊天結合起來;組織兒童以不接觸的方式開展學習、游戲活動等。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與網絡上的專業機構對接,參與不同方式的心理咨詢活動。也可適當發揮學校社工專業的作用,鼓勵他們編制一些教材,制定一定的規范,開展適合本地特點的心理咨詢活動,保障重點人群心理健康。
黃晨熹:作為社會工作者和機構服務者,要加強對重點人群的觀察、傾聽和需求評估,制定服務方案,為其提供快速有效的協助。
一方面引導老人做好心理調節。主動講解此次疫情形勢以及機構采取封閉管理的必要性,促使服務對象理解和接納現狀,防止逆反心理產生。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為服務對象提供與親朋之間的溝通交流服務,舒緩焦慮恐懼情緒。另一方面,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服務。對出現可疑癥狀、隔離觀察的服務對象給予重點關懷,或邀請機構外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開展線上咨詢服務。
王培玉:面對疫情,應該更加關注被救助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這些人群中,有些可能存在心智不全或認知障礙,對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對一般人群更加困難,需要更大的愛心、耐心和心理咨詢教育的專業能力。同時要加強食品、藥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和就醫需求保障,創造良好的氛圍。
4.盤活各方力量,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光明智庫:從完善機制和長遠角度看,政府部門如何為特殊機構的人員培訓、資金投入、日常管理、資源配置等提供更大支持?如何盤活社會力量,為特殊場所重點人群奉獻特別的關愛?
黃晨熹:此次疫情既是對社會福利機構應急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驗,也是進一步提升機構服務能力的難得契機。
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社會福利機構等級管理和精準支持。全面、動態掌握社會福利機構在人員配置、服務項目和標準、醫護能力以及其他硬件設備等方面的水平,以此為依據,在人才引進、人員培訓、資源配置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加強社會福利機構與當地醫療機構合作,補足醫護能力薄弱的短板。進一步深化醫養結合,加強養老和醫療部門的溝通,在人員待遇、崗位設置、體制機制等方面突破瓶頸。在兒童福利機構方面,一方面強調內部員工醫護知識培訓,另一方面引導當地醫療資源加入。
加強社會資源利用和開發,為福利機構提供有效資源補充。盤活社會力量參與特殊場所重點人群防疫工作,首先,要明確社會力量的角色定位和權責關系。目前我國突發事件中主要力量投入來自政府,相關行為規范較為完備。但是社會力量的行為規范、權利、責任等需進一步明確,才能為其有序進入和發揮作用奠定基礎。其次,進一步加強組織動員和溝通協調。發揮相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志愿者組織的作用,號召醫護人員、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及其他志愿者發揮所長,參與到社會福利機構的疫情防控中。
王振耀:近年來,我國已經建立起了針對老年人、孤兒和殘障人士的高齡津貼與服務補貼、孤兒基本生活保障金、殘疾人基本生活補貼與護理補貼等制度,這些制度也在應對疫情中發揮了支撐作用。但是,人員缺位和培訓體系欠缺仍是民政服務機構發展面臨的挑戰,提升其服務質量仍是相當緊迫而長期的任務。希望日后能在人員培訓、資金投入、日常管理和資源配置等多方面增加投入支持,切實補齊短板。
還要注意鼓勵社會力量進入社會服務領域。過去,我們在推動服務機構產業化方面有了不少成績;但是,絕大部分社會服務機構不可能完全市場化,這需要社會組織和慈善力量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參與,包括護理照料、志愿服務、醫療服務等。
王培玉:政府部門應加強對這些機構工作人員健康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培訓,增加人手與資金投入、提高待遇,改善工作條件,規范日常健康管理和疾病監測,鼓勵社會力量(包括醫療服務、志愿服務)投入,為疾病防控搭建堡壘。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