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5日電(曹楨)面對精準脫貧這份“考卷”,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以下簡稱“科右中旗”)交上了一份“時代答卷”——4月18日,經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批準,科右中旗退出國貧旗序列。
科右中旗位于大興安嶺南麓,是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聚居旗。因境內的五角楓自然保護區和“賽馬之鄉”的稱號,有了“楓情馬鎮”的別稱。
和“楓情馬鎮”的多彩浪漫相比,“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曾是科右中旗一頂沉重的“帽子”。中宣部和29個自治區廳局級單位、22個盟直部門是科右中旗的定點幫扶單位,同時和北京市通州區結對幫扶,由湖南省長沙縣對口支援。面對困局,科右中旗立足自身優勢,吸引各方資源錦上添花,將扶貧與扶志、扶智深度融合,推動脫貧攻堅在力度、廣度、深度和精準度上實現新的突破。
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造血”功能
起源于清代的圖什業圖王府刺繡,是科右中旗圖什業圖王府世襲傳承的一種蒙古族傳統手工藝,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科右中旗將其打造成重要的產業扶貧項目。
王府刺繡產業有著明確的產業合作分工機制,培訓、推廣、簽單、研發、生產……以現代化的產業發展為導向,推動農村牧區貧困婦女脫貧增收。
.jpg)
蒙古族婦女正在刺繡基地縫紉車間工作。(新華網 曹楨攝)
為發揮大學生的人才優勢,科右中旗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為全旗12個蘇木鎮的刺繡產業提供對接服務,將繡娘和市場連接在一起。協會主席楊富林介紹,目前全旗從事蒙古刺繡的農牧民及居民超2.1萬人,已實現1000萬元的產銷收入,成為科右中旗脫貧攻堅中一項重要富民產業。全旗2895名貧困戶因王府刺繡產業發展受益,2018年,參與刺繡的貧困人口年均增收2000元。
.jpg)
圖什業圖王府刺繡產品受到游客的喜愛。(新華網 曹楨攝)
女子在家刺繡,男子外出放牧,這曾是科爾沁草原每一個蒙古包里的幸福圖景。在新時代,這一古老傳統被賦予了現代化的表達。
“賽馬之鄉”是科右中旗的一張“硬核”名片,已連續多年舉辦高水平、大規模、國際化的賽馬主題節慶活動,并建起國內最大的進口馬專用隔離場。內蒙古萊德馬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萊德馬業)是當地馬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萊德馬業是一家集馬匹飼養、馬術運動等與馬相關產業為一體的企業,是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也是科右中旗的重點項目。目前,這家企業已與9個蘇木鎮47個嘎查簽訂扶貧協議,帶動1165戶3100貧困人口脫貧。
今年45歲的牧民王海,已經在萊德馬業工作13年,是8號馬房的練馬師,每月工資逐漸漲到上萬元。幾年前,妻子和女兒也進入萊德馬業工作,女兒成為王海的助理練馬師,妻子在后勤部門工作,一家三口一年的收入近18萬元,從貧困戶變成了富裕戶。前不久,一家人從住了十幾年的小平房搬進了樓房。
.jpg)
練馬師王海(右)和女兒正在馬房工作。(新華網 曹楨攝)
萊德馬業副總裁丁泉表示,計劃在2020年前協助當地政府再完成1000戶3000人的扶貧工作目標。科右中旗也正在積極打造以萊德馬業為龍頭,加快形成集養馬、育馬、賽馬、飼料加工、馬匹交易、俱樂部連鎖管理、馬產品生產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同時推動萊德馬業上市。
在加大“馬力”的同時,科右中旗還在書寫著“牛文章”。近400多頭體型健壯、毛色鮮亮的肉牛,剛剛在百利舸扶貧產業園區肉牛育肥基地“定居”。這是當地在中宣部的幫扶下,重點引進的扶貧產業項目。按照肉牛產業種養加工一體化項目規劃,科右中旗計劃三年內實現年交易量100萬頭的目標,推動養殖業增產增效,帶動農牧民增加收入。
山東省陽信鴻安集團廣富畜產品有限公司和陽信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是科右中旗于2018年引進的兩家肉牛龍頭企業,通過建設肉牛育肥基地、合作社養殖、飼料基地、牲畜交易、牛肉加工及冷鏈物流等,提高當地肉牛產業發展水平,延伸種養殖業產業鏈,推動扶貧產業轉型升級。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目前全旗已建設三個養殖基地,8月份即將投產。三個基地將養殖肉牛2萬頭以上,通過統一品種、統一飼料、統一養殖、統一回收的方式帶動當地百姓,確保一頭牛增收1500元以上。
農牧民素質提升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摘掉了“窮帽子”,科右中旗將提升農牧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作為更高層次的追求,進一步鞏固擴大脫貧攻堅的成果。
從最基層入手,從最基本的吃、住、行入手,科右中旗的鄉村、牧區開始展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
2018年,巴彥呼舒鎮烏遜嘎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揭牌,成為全旗嘎查級第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里設有一家“文明團結超市”,里面的貨品用錢買不到,“積分”才是這里的“硬通貨”。
文明團結超市是巴彥呼舒鎮開展新時代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的重要平臺,通過開展環境衛生評比、最美庭院評選、幸福家庭創建、學習講堂宣講、舉辦文化活動等系列形式,轉變農牧民思想觀念和生產方式,改變居住環境、陳規陋習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等。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家庭,可以獲得相應積分,使用這些積分就能在文明團結超市里買到貨品。到目前,烏遜嘎查共有133人獲得相應積分。
截至7月底,玉福一家以90分的高分排在積分榜的首位。最大的得分項是玉福戒煙超過3年獲得50分。玉福說,贏得積分不是為了換取商品,只要看著自己的名字寫在光榮榜,就覺得一家人都臉上有光。前不久他家還建起了戶外廁所,院子周圍的環境明顯改善,這一項又獲得30分。
.jpg)
玉福家建起戶外廁所,每天都來打掃。(新華網 曹楨攝)
據了解,目前科右中旗30余個嘎查村都建起了文明團結超市,超市的配套APP很快將上線,農牧民可隨時通過手機查看超市內的貨品以及自己家的積分。
在烏遜嘎查文化志愿者的帶動下,農牧民群眾組建起業余烏蘭牧騎,依托綜合文化活動室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農閑時節,鼓勵農牧民開展訂單刺繡,或者外出務工,改變以往“貓冬”的老習慣。
.jpg)
兩名學生在烏遜嘎查的文化廣場打籃球。(新華網 曹楨攝)
一年多來,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已顯示出明顯的成效。嘎查變得干凈整潔,婦女們少了閑言碎語,男人們不再酗酒賭博,一些農牧民“等靠要”的思想明顯轉變,趁農閑學技術、搞副業的越來越多,發展的內生動力越來越足。
教育扶貧既“富口袋”更“富腦袋”
正值暑假,科右中旗中等職業學校拉弦樂器制作車間里,兩名工人正在打磨一組剛剛雕刻成形的馬頭琴琴柄;隔壁的民族工藝品制作間里,包海樁老師在指導5名學員制作皮雕畫;農機具研發專業的老師金初一,在對他研制的電動撿糞機做進一步完善……
.jpg)
金初一老師在對新研制的電動撿糞機做進一步完善。(新華網 曹楨攝)
這所中職院校,成為科右中旗乃至興安盟教育扶貧的重要基地。
對于貧困家庭來說,掌握一門技術是脫貧的重要手段之一。2017年至今,全旗3000余名貧困農牧民從這里獲取知識和技能,先富了“腦袋”,又富了“口袋”。
自教育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科右中旗中等職業學校把“教育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優先任務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工作,以點帶面全面鋪開教育扶貧工作。
.jpg)
包海樁老師在指導學生制作皮雕畫。(新華網 曹楨攝)
2017年以來,學校“發揮專業特長,用心服務他人”,深入科右中旗各蘇木、鎮、嘎查,為貧困群眾上門開辦技能培訓班,指導他們學習刺繡品制作、馬頭琴制作、養殖技術、家政服務等,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農牧民素質提升增添一份力量與保障。
針對貧困戶,學校實施“就業班”免費職業教育計劃,學生在校期間的學費、書費、住宿費全面,通過勤工儉學還可免伙食費,每年還可享受國家助學金3000元,并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
.jpg)
工人正在京蒙扶貧車間打磨雕刻成形的馬頭琴琴柄。(新華網 曹楨攝)
2018年,通過京蒙教育扶貧協作,北京通州區政府援助100萬元,科右中旗人民政府配套100萬元,共同在學校建立起京蒙扶貧車間、京蒙勞務協作實訓基地,開展蒙古族拉弦樂器制作、手工木雕、皮雕制作、蒙古族傳統剪紙、刺繡等科爾沁蒙古族傳統工藝項目培訓,貧困群眾可以通過學校開設的短期培訓班,接受專業老師的輔導。
在扶貧車間的對面,兩座相連的蒙古包是京蒙扶貧協作項目的展廳,里面有近300件展品,展出的是科右中旗教育扶貧的良苦用心,也是貧困群眾教育脫貧的堅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