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齊力脫貧攻堅的新形勢下,“貓冬”的老習俗已經逐漸遠去,越來越多的農牧民開始選擇在農閑時外出打工。在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烏遜嘎查,有一大批村民開始從事民族刺繡,用來增加家庭收入。
蒙古族刺繡扶貧車間是當地為助力扶貧產業發展,傳承王府刺繡民族工藝,發揮大學生人才優勢和婦女“半邊天”作用而建立的刺繡基地。王府刺繡起源清代,是一種蒙古族傳統美術技藝。
據車間負責人楊福林介紹,科右中旗2016年開始在全旗173個嘎查(蒙語,村的意思)培訓“王府刺繡”,目前已有2.1萬人參與,其中2859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帶動人均增收2000元,最高的甚至達到5萬元,極大推動了當地農村牧區貧困婦女脫貧致富。
“我們做刺繡就是有空就繡,冬天農閑時繡得更多些,繡多少賺多少,這都屬于額外收入。”烏遜嘎查脫貧致富典型、蒙古刺繡帶動人王金蓮說,“作為最先一批通過刺繡脫貧的人,我也一直帶領著身邊感興趣的村民。他們有空就來我這一起繡,邊交流邊學習,因為能掙錢,所以大家的興致都很高。”
在蒙古族刺繡扶貧車間工作的烏云德力格爾也覺得這個模式特別好。她說,這在老百姓當中很受歡迎,因為足不出戶就能賺錢。尤其是身邊那些在家里帶孩子的人,只要有時間就可以繡,相當于“掙外快”了。
楊福林介紹說:“原來殘疾人很多都賺不了錢,還需要家人照顧,覺得自己是家里的拖累。通過做刺繡,他們首先是自食其力了,第二是心理上發生了變化,不再覺得自己是家里的負擔,第三是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大家一起交流刺繡經驗,共同學習。隨著刺繡水平的提高,有的人還會被稱作老師,有了尊嚴感,這更堅定了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我們全旗現在已經培養出了一級繡工1300人,二級繡工5000人,他們技術好,主要完成外來的訂單產品。三級繡工8000人,和初級繡工一起,完成我們自己設計的圖案繡品,然后在全國37家合作網點銷售。這樣,大家都有機會賺到錢,才有信心繼續去繡。”楊福林說到。
“從為每一位農牧民謀福利的初心出發,在國家政策的幫扶下,我們把王府刺繡這項民族藝術與這里每個人的生活質量結合起來,既傳承了我們的民族文化,又為老百姓創收增收??梢哉f,在新時代‘王府刺繡’給我們大家繡出了新生活和新希望。”楊福林驕傲地說到。
.jpg)
圖什業圖王府刺繡起源清代,是圖什業圖地區傳承的風格獨特的蒙古族傳統美術技藝。它的做工細膩、獨到,講究針法及紋路,藝術地展示出圖什業圖地區的歷史與文化,再現了科爾沁文化的精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在當地有重大影響。2009年,圖什業圖王府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為興安盟科右中旗大學生協會的協會主席楊福林做介紹。(攝影/賈璞玉)
.jpg)
蒙古族刺繡扶貧車間設有專門的刺繡縫紉車間,這里工人的工作內容是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做成的繡花半成品進行再加工,做成成品轉給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進行出售,目前能生產蒙古袍、筆筒、靠墊、桌布等200余種產品。圖為蒙古族刺繡扶貧車間的刺繡縫紉車間。(攝影/賈璞玉)
.jpg)
王金蓮,內蒙古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烏遜嘎查脫貧致富典型、蒙古刺繡帶動人。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到脫貧、再到成為烏遜嘎查開展訂單刺繡的帶動人,王金蓮一路走來,她的經歷就是一個真實的脫貧致富的故事。(攝影/賈璞玉)
.jpg)
目前,圖什業圖王府刺繡產品有包括兒童系列(山丹花圖案)、中年系列(夕顏花圖案)、老年系列(壽桃圖案)、慶典系列(玫瑰、牡丹圖案)、民族系列、家居系列、辦公系列等1072種,其中以刺繡框畫、刺繡被褥、繡花桌旗、繡花羊絨圍巾、保健枕頭為典型代表。圖為繡有蒙古族刺繡的物件。(攝影/賈璞玉)
.jpg)
圖為繡有蒙古族刺繡的物件。(攝影/賈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