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的江西尋烏鄉村,山嶺田間綠意盎然,蔬菜成片,碩果滿枝。每天早晨到自家果田內查看百香果,是尋烏縣南橋鎮南龍村村民溫俊浩的日常“必修課”。
“今年2月份種了5畝百香果,按照去年的價格計算,今年能有5萬塊。”站在田間指著眼前一片長勢喜人的百香果,溫俊浩向記者算了一筆賬,“種這個比種西瓜收益好,以前種4、5畝西瓜只有2萬多塊錢收入。”
地處贛、閩、粵三省交界處的江西贛州市尋烏縣曾是贛南山區貧困縣。近年來,該縣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來抓,按照“柑橘為主、多元發展”的路徑,以溝域經濟為產業形態,引導貧困群眾科學有序恢復種植和柑橘園標準化重建改造,推進產業轉型,既注重發展獼猴桃、甜柿、毛竹等周期較長、長期受益的產業,又兼顧培育投資少、見效快的蔬菜、百香果、養蜂等短平快項目。
此外,當地還發展電商、光伏、旅游等產業,先后實施第一批光伏扶貧工程、光伏擴面工程,推行屋頂光伏工程,已并網總裝機容量38910千瓦,覆蓋184個村(居)等。
一個個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的扶貧產業,讓江西尋烏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嘗到了甜頭。尋烏縣留車鎮飛龍村村民劉淦峰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種下的臍橙樹得了黃龍病,全砍光了,只能依靠3、4畝水稻和自己打零工維持生計。”聊起過去的苦日子,45歲的劉淦峰從口袋里摸出一支煙,點燃后說道,“那時候真的是四處借錢過日子。”
改變源于村里推進大棚蔬菜產業。“2016年種了2畝多地苦瓜,當時價格好產量高,掙了些錢。”如今依靠掌握了蔬菜種植技術,劉淦峰流轉了5畝地種植蔬菜,夫妻二人還受聘管理村中的大棚蔬菜基地,年收入穩定可觀,“有技術,又有固定銷售渠道,希望明年可以擴大種植規模”。
“以前維持基本生活開支都很困難。”42歲的尋烏縣留車鎮飛龍村井邊小組村民劉佛先說,他母親常年患病治療,子女上學,家庭生活困難。
“后來村里說養雞,我覺得挺適合我的”,劉佛先原在一家企業從事養殖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養殖管理、技術、畜禽防疫等實踐經驗。他口中的雞是“三黃雞”。
.jpg)
圖為尋烏縣留車鎮飛龍村村民培育百香果。 吳鵬泉 攝
飛龍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三黃雞產業,肯吃苦耐勞的劉佛先帶頭養殖了7000只三黃雞,掙了2萬多塊錢。此后,他利用自身養殖技術,對養殖戶進行上門服務指導和“傳幫帶”,引導貧困戶通過養殖三黃雞“斬窮根”。
據統計,2015年以來,江西尋烏累計發放貧困戶產業獎補資金4916.4萬元,發放“產業扶貧信貸通”貸款6.8億元,建立農業產業扶貧基地184個,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142個,發展特色產業12.5萬畝,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發展全覆蓋。
官方數據顯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51377人降至2018年底的2052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底的18.9%降至2018年底的0.75%;截至2018年底,全縣69個“十三五”貧困村共退出65個,目前還剩4個深度貧困村未脫貧退出。
今年4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尋烏縣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
“針對4個未脫貧的深度貧困村,我們還要繼續攻堅。”江西尋烏縣扶貧辦主任劉文丙表示,該縣將對已脫貧的農戶、已退出的村,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不斷鞏固擴大脫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