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盡的大草原,成群結隊的牛羊。提到內蒙古,大家對其的印象大致如此。而如今的內蒙古科右中旗國家自然保護區,草更綠了、天更藍了,牛羊卻不見了。究竟是怎么回事?
科右中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草牧場面積1300萬畝,肉牛養殖一直是這里的傳統產業。然而,在放牧的過程中,牛不光是會啃食草葉,還會傷害到草類根莖。“以前牧民都是采取游牧的養殖方式,夏季到夏季牧場,冬季到冬季牧場,這樣雖然成本低,但造成地表草類植被減少;且由于過度放牧,草地沙化、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也很大程度上被破壞。”科右中旗旗委副書記旗長郭堂說。
為了保護環境,重建科爾沁草原綠色生態體系,從2016年開始,科右中旗規定每年的4月15日到10月15日期間不允許放牧;還采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劃區輪牧、封山禁牧等一系列嚴格的措施保護環境。在生態優先的大環境下,“牧改圈”成為大勢所趨。
.jpg)
肉牛養殖基地(李乾/攝)
構建現代化數字牛場
立足科右中旗肉牛存欄和草原資源優勢,通過與山東省陽信縣對接,當地引進了山東陽信鴻安集團廣富畜產品有限公司和陽信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兩家國內知名肉牛龍頭企業,助力科右中旗地區群眾脫貧致富。
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建立養牛場配套開發建設牛場綜合管理平臺,包括牛舍環境控制系統、肉牛精準飼喂系統、肉牛健康識別系統、牛場進銷財務管理系統等,為牛場提供“自動飼喂(牛場ERP)、財務管理、經營分析、疫病防控、技水培訓”等五大功能服務。
鴻安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廣富告訴記者,億利源通過物聯網設備的應用為牛場搭建自動同喂系統、環控系統及相關監控系統等,實現牛場管理數字化生產數據適時在線化;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為牛場提供生產、經營最佳解決方案;通過肉牛全過程生產信息化管理,實現供應鏈金融互聯網服務化、牛肉產品質量追溯。
“我們將強力推進肉牛養殖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促進肉牛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實現肉牛養殖節本增效。”楊廣富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陽信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良種繁育場日本養牛專家與施工隊現場考察已完成,近期即可進場進行必要改造,引進高檔肉牛品種——山東黑牛良種進行示范養殖、改良推廣。
.jpg)
肉牛養殖基地(李乾/攝)
大眾創業,人人都有機會養牛致富
礙于沒有場地,很多人因為不懂飼養技術等原因無法實現養牛致富。而現在,通過內蒙古鴻安牛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廣東第五創投資公司、八點網達成肉牛產業項目融資合作協議,想做個“農場主”,也似乎并不是不可能。
“用戶可以在八點網上直接查看肉牛的情況,并在線購買認養。購買后的肉牛會由公司負責養殖,在出欄后根據市場價賣出,在扣除飼養管理成本利潤將由公司和牛場主共同獲得,‘牛場主’占大頭,公司占小頭。”第五創投資公副總,八點網負責人李振華向記者介紹道。
同時對于認養者關心的牛萬一被養死的情況,李振華表示:“我們一牛一個號碼,每個牛都買了保險,耳朵里的芯片都有記錄,一旦有牛養死,保險公司和政府會進行大部分賠償,風險很小。”
目前,八點網第一期肉牛交易市場和流轉土地融資2000萬元已到位,肉牛養殖融資已投放8期,現在每天發放一期、20頭牛。
養殖轉型帶動群眾增收
兩家企業計劃依托中旗良好的生態環境、廣闊的土地空間、豐富的農牧業資源,低廉的飼養成本、實施建設養殖基地、交易市場,屠宰加工生產線等項目,從而提高肉牛產業發展水平,將科學的圈養技術帶給當地群眾。
同時,對于養牛戶來說,養殖的轉型升級,放牧改圈養,進行規模養殖,不僅收入較之前幾年略有增加,生產生活環境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隨著科右中旗禁牧補貼的發放、農機設備補貼的增加,以及開辦的養殖提高班,養殖成本的降低,當地政府正在通過多種方式,幫助牧民把傳統經營模式轉變到尋求經濟效益、有效保護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來。
未來,科右中旗將全面建成從土地流轉“糧改飼”種植—母牛繁育—肉牛標準化養殖—屠宰精細加工—產品冷鏈物流配送—糞污資源化利用的現代肉牛產業發展鏈條,引導百姓通過肉牛養殖、糧改飼玉米種植實現脫貧增收,探索總結一條農牧區融合發展現代肉牛產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