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和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九屆中德人權研討會于2008年10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本屆研討會主題為“人權與和諧社會”,旨在尊重人權發展模式的多樣性,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加強人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對話增進共識,解決分歧,共同推動建設國與國和平共處、人與人和睦共融、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和諧世界。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錢小芊在開幕式致辭中說,今年是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60周年。人權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人權的發展已經進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最好時期。中國重視并積極參與國際人權事務,一貫尊重和履行《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的宗旨和原則,迄今已加入23個國際人權公約和議定書。中德人權研討會已有10年歷史,通過兩國與會嘉賓和朋友的坦誠交流,將促進兩國人民在人權領域的合作與互信。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楊正泉在研討會上發言指出,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動力之源。爭取享有充分人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我國的奮斗目標,中國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吸納人類文明成果,積極倡導以社會和諧促進人權發展,以人權發展建設和諧社會,促進國內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
德國聯邦議員、人權及人道主義援助委員會主席格梅林是本屆研討會德方代表團團長,她作主旨發言時說,中國最近幾年的迅速發展與其人權發展緊密相關,德國對中國取得的成就深懷敬意。她認為,人權領域交流與合作是德中、歐中雙邊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通過德中人權研討會的持續對話,推動德中、歐中雙邊關系發展能找到更多共同之處。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林伯承在作總結發言時表示,中德自一九七二年建交以來,兩國關系得到迅速、全面發展,兩國在重大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保持著溝通與合作,在文化、青年、法律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成效顯著。迄今連續成功舉辦九屆的中德人權研討會是兩國戰略對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動體現。中德人權研討會順應和平與發展的世界進步潮流、合乎國際人權交流的內在規律,也適應并表達出中德兩國人民發展友好關系的共同愿望。
中德人權研討會是兩國總理簽署的《法律交流與合作協議》中的項目之一,自1999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八屆,促進了中德人權領域的交流、合作與互信。本屆中德人權研討會分兩階段在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分別舉辦,德國與會者有德聯邦議員、人權及人道主義援助委員會主席赫爾塔-多伊普勒-格梅林博士等6位議員和官員等。我國數十位專家學者以及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部分師生參加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