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共同舉辦,以憲法、法律與人權保障為主題的中德第七屆人權研討會于2005年10月28日在京隆重舉行。來自德國政府、議會和司法機構的眾多知名人士與全國人大、最高人民法院及相關部委的代表圍繞著人權保障的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參加會議的中德代表都十分看重“中德人權對話”的意義和作用,認為這是兩個國情差別較大的國家深入展開人權合作的良好機制。德國聯邦議會議員施特雷塞爾認為,德中人權對話不僅是知識、經驗和意見的交流,還是對進一步推廣人權作出的貢獻。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副會長楊正泉認為,中德就相互關心的人權問題進行坦誠、友好的交流,不僅增進了相互間的理解和友誼,而且樹立了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之間人權友好對話的典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在發言中指出:本屆中德人權研討會再次證明,中國在人權問題上一貫主張各國間相互尊重、不搞對抗和加強對話的立場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和廣泛支持,它有利于進一步促進中國與國際社會在人權領域的合作,進而改善中國的人權狀況,促進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
中德人權研討會是兩國政府“法律交流與合作”的長期項目。1999年以來,中德兩國已成功舉辦了六屆人權研討會。雙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就涉及人權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青少年權益、婦女權益、非政府組織、社區建設等議題進行了廣泛而又坦誠的探討與交流,求同存異,不斷擴大共識。
中德雙方對此次研討會十分重視,兩國媒體也對研討會給予極大關注。采訪會議的幾位德國記者表示,他們對德中一年一度的“人權對話”抱有濃厚興趣,認為這是一個雙方在人權問題方面建立理解、信任和合作關系的有效機制。他們表示,這樣的對話平臺使德國乃至整個歐洲有機會更多地了解中國人權發展的現狀和前景,因為每次“人權對話”都能讓他們“聽到新的聲音,增加新的感受”。德國記者表示,中央黨校教授李云龍先生和清華大學教授李希光的發言值得關注。李希光說,他更愿意從孔子“和而不同”的理念出發來討論當代國際社會背景下的人權問題,人權議題首先是現實問題。李云龍則從4個角度論述當代中國社會轉型與人權的關系。他認為,中國人權事業改革開放20年來的巨大發展是市場經濟、政治民主、法制建設和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中國人權事業將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進入新的發展時代。